唐後期官僚集團內部的派係鬥爭。安史之亂後,唐廷朝臣中形成兩大對立派別:一派是以李德裕、 鄭覃為首的世代公卿出身的士族官僚集團;另一派是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科舉出身的新權貴。兩派官僚長期爭鬥不已,史稱“牛李黨爭”。黨爭的焦點,是如何選官和解決藩鎮等問題。李黨主張按門第選官,力主堅決打擊藩鎮割據勢力;牛黨主張通過科舉選官,對藩鎮采取妥協政策。穆宗時,牛僧孺因李逢吉引薦,一度為相,隨即將李德裕貶為浙西節度使。敬宗即位,李德裕還朝。牛僧孺被排擠出朝。文宗太和初年,牛僧孺重返朝廷為相。武宗時,李德裕為相,李宗閔被貶死,牛僧孺亦被貶為地方小吏。宣宗時,牛派官僚複又得勢,李派官僚全遭罷斥,李德裕被貶,死於崖州(今海南瓊山東南)。牛僧孺還朝後不久亦病死。宣宗一朝專用牛黨官吏。形成牛黨獨領朝政的局麵,牛李黨爭遂以牛黨勝利結束。牛李黨爭曆憲、穆、敬、文、武、宣六朝,鬥爭近40年之久,實為朝廷官僚權貴集團之間內部爭權奪勢的鬥爭,唐朝政治危機由此進一步加深。

【兩稅法】

唐中期以後實行的稅收製度。唐中期,由於土地兼並加劇,均田製逐漸瓦解,租庸調法日漸荒廢,中央財政收入因而銳減。唐朝廷隻得加征地稅和戶稅。以緩解財政危機。建中元年(780年),德宗采納宰相楊炎建議,始行兩稅法。即取消租庸調及雜稅、雜徭,一律改以征收地租、戶稅。以大曆十四年(779年),全國的各種賦稅、雜徭總稅額為基數,分攤到各地。各地官府則根據分配的數額,按本地耕地麵積攤征地稅,按戶等高下攤征戶稅。地稅征收穀物,戶稅納錢;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夏稅於六月前征收,秋稅於十一月前征收。兩稅法由此得名(一說指地稅、戶稅兩稅)。不論主戶、客戶,一律在現居地入戶籍納稅。無固定居處的商賈,由所到地官府按其收入征收1/30的商稅。兩稅法是中國封建社會賦稅史上一次重要的稅製改革。兩稅法適應了地主莊田經濟發展的趨勢,整頓並解決了政府財政收入問題;按資產和土地征稅,相對減輕了無地或少地農民的負擔;兩稅法隻看資產,不問人丁,減弱了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依附關係。客戶亦可脫離主戶自立戶頭。而使客戶身份有所提高,利於發揮農民生產積極性。兩稅法的實施,有利於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雖規定兩稅之外不再增稅,不準枉收一錢。但執行後,並不認真。不久,各種苛捐雜稅叢生,農民負擔複又加重。依田畝、戶等征收賦役的“兩稅法”,為後代所沿襲,至明代中葉,被“一條鞭法”取代。

【唐末農民戰爭】

唐朝末年爆發的農民大起義。唐後期,土地兼並加劇,地主莊園遍布各地,大量農民喪失土地,無以為生,社會矛盾極為尖銳。唐朝政權更是危機四伏。唐懿宗為昏庸之君,生活窮奢極侈,致使府庫一空如洗。為支付龐大的開支,朝廷增加兩稅的稅額,且巧立名目,橫征暴斂,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加之蟲災、旱災頻繁發生,廣大農民走投無路,紛起反抗。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裘甫在浙東起義。鹹通三年(862年)七月,龐勳於邕州(今廣西南寧)起義。揭開了唐末農民戰爭的序幕。雖兩支起義軍均遭唐廷派兵鎮壓,但反抗鬥爭持續高漲。鹹通十四年(873年),懿宗死,其子李儼繼位,是為僖宗。他即位後,淫樂日甚,賦斂日急,天下百姓更無活日。乾符二年(875年),濮州(今山東鄄城)人王仙芝率數千人於長垣(今屬河南)起義,自號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並傳檄天下,痛斥官吏貪暴、賦役繁重。數月間,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之後,義軍攻克曹州(今山東定陶)、濮州。是時,黃巢於山東起兵響應。後與王仙芝合兵,轉戰中原,又南趨鄂皖,攻城略地。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與唐軍激戰於黃梅(今屬安徽),戰敗被殺。餘部與黃巢會師,共推黃巢為衝天太保均平大將軍,改元王霸。此後,黃巢率義軍轉戰黃河兩岸,隊伍發展到10萬人。五年三月,黃巢自河南過淮河,渡長江,進入江西。連克虔(今江西贛州)、吉(今江西吉安)、饒(今江西波陽)、信(今江西上饒)諸州,又轉入皖南。經宣州(今安徽宣城)、歙州(今安徽歙縣),東進攻占杭州(今屬浙江),又轉向浙東。因在越州(今浙江紹興)被唐軍阻擊,遂折回浙西,經衢州(今屬浙江),越仙霞嶺,鑿山開路700裏,進入福建,一舉攻克福州(今屬福建)。六年初。黃巢率起義軍自閩南入粵。九月,攻占廣州(今屬廣東),俘虜唐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

時嶺南大疫,義軍將士又多不服水土,眾人力主北上。黃巢亦以為是,遂決定北伐。他自稱義軍百萬都統,且發布檄文,譴責唐朝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賄賂公行,科舉不公。深秋,起義軍北上。自桂州(今廣西桂林)沿湘江而下,陷衡州(今湖南衡陽)、永州(今湖南零陵)、潭(今河南長沙),又乘勝渡江取江陵(今屬湖北)。但進至荊門被唐軍所敗,遂自荊南東下,一路攻占鄂(今湖北武昌)、饒、信、池(今安徽貴池)、宣、歙、杭等州。唐廷調兵遣將,追剿義軍。黃巢遂與唐軍周旋於贛東、浙西地區。廣明元年(880年)五月,義軍與唐軍於信州激戰。義軍殺唐將張瞞,殲滅唐軍主力。信州大捷後,黃巢又決定移師北上。七月,義軍自采石渡江,攻占天長、六合。奉命征討義軍的唐諸道行營都統高駢懼怕義軍,避戰自保。黃巢渡江後,自稱天補大將軍,率60萬義軍,北渡淮河,進入中原,直至洛陽(今屬河南)城下。唐東都留守劉允章獻城投降。隨後義軍西進,攻占潼關,進兵關中。唐僖宗在宦官護衛下,出逃四川,義軍占領長安。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在長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又設官置署,嚴懲唐廷貴族官僚。唐僖宗逃入四川後,立即調集軍隊,又請沙陀族和黨項族出兵助戰,進圍長安。黃巢率大齊軍困守長安,形勢十分不利。中和二年(882年)九月,大齊政權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史朱溫叛變投降唐軍,長安失去一道屏障。此後大齊軍在長安及關中地區屢戰屢敗。三年四月,黃巢率15萬大齊軍撤離長安,東進河南,占領蔡州(今河南汝南)。六月,又以主力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長達300餘日,消耗了大量的兵力,亦使唐軍得以部署合圍。四年四月,大齊軍被迫撤圍,途中被唐軍與沙陀兵擊敗。黃巢領餘部渡汴水北去,在唐軍追剿下,兵力愈戰愈少,待至山東時,所剩無幾。黃巢與數十人退至泰山狼虎穀(今山東萊蕪境內)中,舉劍自刎,起義失敗。黃巢領導的起義前後持續近10年之久,起義軍活動波及大半個中國,並具有強烈的平均思想。但由於起義軍未能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流動作戰,以及在戰略和戰術上的錯誤,而最終被鎮壓。

【朱溫篡唐】

唐朝滅亡的事件。朱溫,原籍宋州碭山(今屬安徽)人,因家貧,曾寄養於蕭縣劉崇家。後與其兄一同加入黃巢起義軍。因戰績卓著,黃巢入據長安(今陝西西安)稱帝,遂委以其為東南麵行營先鋒使、同州防禦使。後屢為唐軍所敗,曾數請黃巢發兵援救,黃巢不應,遂於中和二年(882年)叛變降唐。被唐僖宗任他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賜名“全忠”。此後他於鎮壓義軍中有功,受封為宣武等四鎮節度使、梁王,於汴州(今河南開封)建官署。逐步壯大實力,而成為唐末勢力最大的藩鎮。他憑借實力,先後吞滅秦宗權、劉仁恭、朱瑾等割據勢力。時唐政權經黃巢起義的衝擊已分崩離析。文德十四年(888年),唐僖宗死。宦官楊複恭擁立僖宗弟李曄即位,是為唐昭宗。宦官與朝官間的鬥爭愈演愈烈,且各自拉攏藩鎮以為後援。宦官韓令誨勾結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宰相崔胤則依靠朱溫,天複元年(901年),崔胤召其統兵入長安,謀誅宦官。韓令誨挾昭宗至鳳翔(今屬陝西)。朱溫出兵擊敗李茂貞,挾持昭宗返回長安,又誅殺宦官數百人。天皊元年(904年),殺崔胤,逼昭宗遷都洛陽(今屬河南)。是年八月,殺昭宗,立其子李籾為帝,是為哀宗。次年,又殺宰相裴樞等30餘人,沉屍黃河。遂獨攬大權。天皊四年(907年),逼哀帝退位,自立為帝,國號梁,史稱後梁。唐亡,中國曆史進入五代十國時代。

【革末閜】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為今滿族在唐代的稱謂。參見“滿族”。

【渤海國】

唐代在我國東北地區由革末閜粟未部貴族建立的政權。參見“滿族。”

【突厥】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突厥原為鐵勒(西漢時稱丁零,後轉音為狄曆、敕勒等。因其所造車輛車輪高大,又稱高車)的一部。最初活動於葉尼塞河上遊地區,後遷至高昌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5世紀中期,受柔然侵擾,被迫遷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麓。因金山形似兜鍪(即頭盔),突厥人則稱兜鍪為突厥,故以為號。6世葉中葉,突厥阿史那部在其酋長土門治理下,開始強盛。土門與中原王朝通好,曾娶西魏長樂公主為妻。西魏大統十八年(552年),土門出兵滅柔然,建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於都督軍山(又稱於都斤山等,今杭愛山北山)建汗庭。此後他建官製,立刑法,定賦稅,又出兵征服周邊部族,汗國勢力進一步強盛。至木杆可汗時,突厥汗國已控製了東起遼西,西達裏海,南至大漠以北,北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時北周、北齊為爭奪中原,雙方均結好突厥,以為後援。北周將趙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嫁予突厥乙息記可汗子攝圖。入隋後,突厥汗室內訌,攝圖奪取汗位,是為沙缽略可汗。千金公主懷念故國,慫恿沙缽略出兵攻隋。隋開皇二年(582年),沙缽略率40萬兵侵入隋境,殺燒搶掠。隋文帝派兵分道出擊,沙缽略兵敗求和。開皇三年(583年),文帝再派重兵北擊突厥。突厥戰敗後,因其內部矛盾重重,旋即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突厥占有漠南、漠北等地,西突厥據有西域各地。突厥分裂後,東突厥內訌再起。至啟民可汗時,歸附隋朝。此後其眾遷至夏(今陝西靖邊東北)、勝(今內蒙古準噶爾旗東北)二州間,經濟迅速發展。唐初,東空厥一再侵擾唐邊,曾深入至唐都長安(今陝西西安)附近。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李靖指揮唐軍,分路出擊,次年滅東突厥。東突厥亡後,太宗令將10餘萬降眾安置於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一線的塞內邊境上,設置州都督府進行治理。又將東突厥故地分為6州,置官管理。西突厥於西域地區先後滅亡和控製了中亞的一些小國,勢力擴展至南疆和中亞地區。隋末,統葉護可汗兼並鐵勒諸部,征服波斯等國後,將汗庭遷至千泉(今烏茲別克江布爾與托克馬克之間)。入唐後,西突厥曾與唐結好。唐太宗死後,叛唐。唐顯慶二年(657年),唐出兵滅西突厥。西突厥故地盡歸安西大都護府管轄。唐武後(武則天)臨朝時期,國內政局動蕩,吐蕃亦連年侵擾。永淳元年(682年),東突厥貴族阿史那骨咄祿糾集殘部,占據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稱頡跌利施自汗,重建政權,史稱“後突厥”。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後突厥內亂,為爭奪汗位,突厥貴族間爭鬥不已。天寶四年(745年),在位的白眉可汗被回紇所殺,後突厥汗國亡。其眾大部分南遷靈州、豐州(今內蒙古五原南)一帶,另有一部分遷往中亞。

【回紇】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今維吾爾族的古稱。又稱回鶻。回紇源於鐵勒族(西漢時稱丁零,後晉時稱狄曆、敕勒等。因其所造車輛車輪高大,又稱高車)。北朝時期,鐵勒各部分布於東至獨洛河(今圖拉河)以北,西至西海(今裏海)間的廣闊地區,以遊牧經濟為主。鐵勒九部之一的袁紇部,主要活動於貝加爾湖之南的婆陵河(今色愣格河)和溫昆河(今鄂爾渾河)流域。與其他諸部均受突厥統治。隋大業元年(605年),突厥處羅可汗誅殺鐵勒諸部酋長,激起鐵勒各部的反抗。袁紇部遂與仆骨、同羅、拔野古等部聯盟,總稱回紇。隋末唐初,回紇日益強大,又相繼兼並一些部落,遂脫離鐵勒部落聯盟。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回紇聯合鐵勒諸部助唐滅薛延陀,兼並其部落,自此雄踞漠北。回紇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建立回紇汗國。轄有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抵賀蘭山,北至北海的廣大區域。漠北鐵勒諸部盡歸於回紇。唐廷於漠北置瀚海都督府,封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其後,回紇與唐朝關係密切。安史之亂爆發後,曾兩度派兵助唐平叛,收複東西二京。唐貞元四年(788年),回紇向唐德宗請改族名為回鶻。

此後,回鶻勢力西漸,與吐蕃爭奪西域,一度勢力遠及中亞。9世紀30年代始,回鶻連年遭受自然災害,牲畜大量死亡,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是時統治集團內部權力之爭迭起。實力迅速衰弱。唐開成五年(840年),回鶻汗國被鐵勒黠戛斯部所滅。部落離散,一支遷往蔥嶺西楚河一帶,為蔥嶺西加鶻;一支遷至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即今裕固族祖先;主要的一支則居留於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輪台(今新疆米泉境)一帶,並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後逐漸與當地部族融合,成為今維吾爾族祖先。元、明時期,回鶻譯作畏兀兒、畏吾兒等。主要分布於嘉峪關(今屬甘肅)以西,哈密(今屬新疆)和天山以南地區。清代改稱維吾爾。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於鎮壓漠西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後,正式宣布將天山南、北路稱為新疆。並於伊犁(今屬新疆)設伊犁將軍,總管新疆軍政事務;又於喀什噶爾設參讚大臣,總理回疆(即天山南路);於葉爾羌、烏什、阿克蘇、庫車等11城各設辦事大臣或協辦大臣一員,管理地方事務。自元至正十三年(1353)起,伊斯蘭教逐漸在維吾爾族中傳播。至16世紀上半葉,吐魯番當地的居民已信奉伊斯蘭教。與此同時,“回回字”(即阿拉伯字)亦取代回鶻文,成為維吾爾族通行的書寫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