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年)】
唐代詩人。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他所寫詩歌內容廣泛,代表作有《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等。李白的詩歌氣勢磅礴,想象豐富,手法誇張,語言清新,是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泰鬥。他的詩極大地提高了唐詩的藝術水平,被後人奉為“詩仙”。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新時期。
【杜甫(712~770年)】
盛唐時期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人。與李白同是一位劃時代的詩人。他繼承《詩經》和漢樂府現實主義的傳統,以博大精深的詩篇,忠實、深刻、廣泛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時代。特別是安史之亂後的作品,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以及《北征》、《羌村》等篇,更是極為深刻地反映了大動亂的年代中,社會的殘破和人民的苦難。杜甫敢於麵對現實,正視人生,名詩《詠懷五百字》中便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凝煉詩句,揭示了當時尖銳的階級對立。杜詩現實主義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成為後代詩人學習的典範。杜甫被後世學者尊奉為“詩聖”。
【白居易(772~846年)】
中唐時期詩人。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屬山西)人。他繼承杜甫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理論,主張詩歌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他的詩作廣泛地反映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他與同代詩人元稹等人發動以漢魏樂府詩為創作楷模的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稱之為新樂府運動。他的《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是“補察時政”,“泄導人情”之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更是千古傳誦的佳作。
【古文運動】
唐代文壇上以質樸的散文取代浮豔空洞的駢文的革新運動。魏晉南北朝以來浮豔空洞的駢文,風靡文壇。隋初,李諤曾上書文帝,極言其危害。唐玄宗時期,蕭穎士等人亦建言擯斥駢體,主張恢複先秦兩漢質樸的文風,開古文運動的先聲。唐中期,韓愈力排佛老,崇奉儒學,並極力要求文學為之服務,古文運動應運而生。古文,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與駢文是相對立的概念。古文運動,是在文體、文風和文字諸方麵全麵革新的運動。韓愈主張文章內容應為傳播、發揚儒家道統服務,所謂“文以載道”,這樣就必須革新文體,要“文從字順”,“唯陳言之務去”,以質樸的散文取代浮豔空洞的駢文。韓愈及其追隨者柳宗元以其創作實踐貫徹自己的文學主張,寫出許多內容充實、文辭古樸的散文,從而使古文運動蔚為大觀。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古文運動結束了駢文長期統治文壇的局麵,恢複了古代散文的曆史地位,從而使散文作為以一新的文學體裁獨立於文壇。
【傳奇和變文】
傳奇是指文言短篇小說。變文是唐代俗講僧或民間藝人講說故事的底本。唐代傳奇內容多是傳述奇文,由魏晉南北朝以來誌怪小說發展麵來。多取材於現實生活,是文人有意識的文學創作。終唐一代,傳奇創作持續不衰,中唐是傳奇著作的鼎盛時期,名著有白行簡的《李娃傳》、元稹的《鶯鶯傳》、李公佐的《柳毅傳》和《南柯太守傳》、沈既濟的《枕中記》。唐代傳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小說發展到成熟的階段,無論是形式和內容都影響到後代小說的創作。變文因其被發現於敦煌石室中,故稱敦煌變文。原為佛教僧侶傳教布道的宣傳品,由僧徒向聽眾宣講佛經中富有文學色彩的神變故事。後來一些民間藝人也利用這種形式講唱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唐代變文內容豐富,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變文是民間說唱文學的先驅,後代的彈詞、鼓詞、寶卷、話本及長篇小說都受它的影響。
【雲崗石窟】
中國古代佛教石窟寺。為中國三大石窟寺之一。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始鑿於北魏中後期,沿續至遼、金時期。石窟依武周山南麓開鑿,東西延綿1公裏多。現存主要洞窟53個,小龕1100餘個,造像51萬餘尊。大部分洞窟及造像建造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間。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雲崗石窟雖仍有開窟、造像,然窟龕規模較小。唐代及遼、金時期,也曾於雲崗進行過規模不等的石窟建造工程。早期雲崗石窟以位於石窟群中部的曇曜五窟為代表。窟平麵呈馬蹄形,穹窿頂。主像多為三世佛,主佛形體高大,其中一窟的主佛高達168米。佛的麵形方圓,深目高鼻,雙肩平寬,衣褶線條簡潔,衣紋厚重凸起,具有較多的外來文化的特點。北魏文成帝以後開鑿的石窟,平麵多為方形,有的窟中間立有塔柱。形體高大的造像數量減少,造像題材增多,出現世俗供養人。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開鑿的石窟中,主像三世佛已改著褒衣博帶式佛裝,還出現仿木結構窟簷、屋形龕等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和風格。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雲崗開鑿的石窟多為中小型窟,佛的麵型逐漸削瘦,長頸,削肩。在保留褒衣博帶式佛裝的基礎上,著意表現下擺衣褶的重疊。以佛傳和佛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較多地出現在窟壁上。雲崗石窟前後期在窟形、造像表現手法和題材等方麵的變化,反映了北魏時期佛教在中國北方地區的傳播,已產生很大影響,也說明佛教文化及石窟藝術在傳播中,逐漸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中國化發展趨勢。雲崗石窟的造像采用鑿琢、雕刻技法,佛、菩薩、力士、飛天,以及供養人等形象,還有蟠龍、獅、虎、金翅鳥和植物等圖案花紋,無不精雕細琢,顯示出融中外藝術精華,發展而成的精湛技藝,雲崗石窟因而成為北方佛教石窟藝術的一處寶庫。
【龍門石窟】
中國古代佛教石窟寺。為中國三大石窟寺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後,曆經北朝、隋、唐,沿續至北宋時期。石窟開鑿在伊水兩岸的東、西山上,南北延綿約1公裏。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約10萬尊,碑刻和題記3600餘品,佛塔40餘座。其中北魏後期開鑿的窟龕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唐代窟龕約占三分之二。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和唐代的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等,為龍門石窟的代表性洞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開鑿的古陽洞,形製沿襲雲崗石窟早期洞窟的馬蹄形平麵、穹窿頂。洞窟正壁為一佛、二菩薩,左右壁各有三層龕像。造像多為麵容清瘦的“秀骨清像”。佛身著褒衣博帶式裝,衣褶層層疊壓衣裙下垂,遮蔽束腰須彌座或方形台座。賓陽洞有3個洞窟,是北魏後期大規模開窟造像建造的一個大窟,已完工的隻有中洞。窟內正壁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左右壁各雕一佛二菩薩。前壁原雕有帝後禮佛圖,後遭盜劫,現流失國外。洞窟頂部雕蓮花和伎樂天,門道兩側亦雕伎樂天。窟門外兩側立二力士。蓮花洞造像為一佛二弟子,最具特色的是窟頂的高浮雕蓮花藻井和窟壁繁細多致的佛龕裝飾。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浮雕的雕刻技法趨於細膩、圓潤,風格優雅莊重,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雕刻藝術的特點。
龍門石窟中造像藝術成就最為輝煌的時期是唐代。自唐太宗貞觀年間起,開窟造像既沿襲北朝的風格和技法,又有所創新,其中尤以高宗及武則天於上元二年(675年)開鑿的大摩崖像龕,即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為突出代表。這一組摩崖像龕有盧舍那佛、弟子、天王、力士等11尊雕像。主佛盧舍那佛高1714米,麵容豐腴飽滿,端莊秀麗,修眉長目,嘴角微翹,給人以寧靜、莊重之感。兩側的群像布局嚴謹,兩位弟子或老成持重,或憨厚溫順;菩薩端嚴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武威剛健。這組群像的雕刻技藝嫻熟,將形象與神情凝於刀下,收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表現出唐代雕塑藝術的高超技藝。這一時期開鑿的其他洞窟中的造像亦不乏上乘之作,菩薩多肌體豐腴,婀娜多姿,頗具曲線美。龍門石窟碑刻、題記數量之多,在全國石窟中居於首位。這些碑刻、題記不僅記載了龍門石窟開鑿的曆史背景,以及石窟建造的曆史,更體現了書法藝術的時代風格和技術水平。如著名的“龍門二十品”碑刻,即是北魏書法藝術的代表作,也是魏碑體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精品。唐《伊闕佛龕之碑》為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其他如開元十年(722年)補刻的《大盧舍那像龕記碑》等,均為我國古代楷書書法藝術的珍品。集雕刻、書法藝術為一體的龍門石窟,反映了北魏晚期至盛唐時期,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和興盛,表現了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石窟藝術中國化的發展趨勢,因而成為中國古代石窟藝術中的一座寶庫。
【莫高窟】
中國古代佛教石窟寺。又作漠高窟,俗稱千佛洞,為中國三大佛教石窟寺之一。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鳴沙山東麓。石窟最早開鑿於前秦建元三年(366年)。經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時期,石窟建造進入鼎盛時期。此後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均在此建窟造象。經過前後近千年的建造,莫高窟成為一處巨大的石窟群。窟區南北長1680米,曆代開鑿的石窟就密布在15至30米高的崖麵上,洞窟上下布列1~4層不等,以窟區中部最為集中。現存石窟750餘個,壁畫45萬餘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木構窟簷5座,均為唐、宋時期所建。石窟可分為南北兩區。北區現存洞窟250多個,除個別窟外,其餘絕大部分洞窟內多無彩塑和壁畫,據窟內的土炕、灶坑、燈台等遺跡推測,當為僧房窟、禪窟。
南區現存石窟487個,是為莫高窟的主體。各窟均有建築、彩塑和壁畫。有的洞窟地麵還鋪砌花磚,窟口建木構窟簷。南區石窟按窟形、彩塑和壁畫的題材及藝術風格的差異,可分為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四個時期。北朝時期的洞窟窟形有中心塔柱式、方形殿堂式和平麵為長方形或方形的禪窟,彩塑分為圓塑和影塑兩種。圓塑用於塑造主像和兩側的脅侍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寧靜,風格簡樸凝重。影塑多為供養菩薩、飛天、千佛等,常粘貼於中心塔柱及四壁上方。壁畫題材包括佛像及菩薩、弟子、伎樂、金剛力土等,以及佛經故事,傳統神話故事,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早期壁畫,色彩厚重,線描僵直,有較濃厚的西域佛教文化特征;晚期壁畫色彩趨於明快清新,線描富於變化,顯示出較強內地文化風格。隋唐時期的洞窟,窟形多樣化。出現了四壁三龕窟、大像窟、佛壇窟等新的形製。
其中大像窟高達30米左右,前壁鑿明窗,窟外建造多層窟簷。這一時期的彩塑均為圓塑,而且造像數量極多。石窟主室內的造像多由主像與兩側眾多的脅侍像組成一個群體。這些群像塑造精致,許多都與真人等高,造型濃麗豐滿,有很強的寫實性。壁畫題材增多,有取材自天竺、西域等地佛教傳說的佛教史跡畫;有取自佛經內容的經變畫,這一類壁畫描繪的場麵宏大,構圖嚴謹;供養人畫像對人物的描繪細致入微,注意人物性格的刻劃,具有細密典雅的風格。進入五代以後,莫高窟的洞窟和造像在承襲晚唐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外,亦有所創新。五代至北宋前朝的窟形以中心佛壇窟和四壁一龕窟為主。彩塑造型多采用與實的手法,但表現技藝缺乏精細。這一時期的壁畫表現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在壁畫的題材和內容上,有所增加。佛教故事畫明顯增多,供養人畫像的數量也增加了許多,形象也更加高大。在一座窟中繪有一幅五台山圖。這幅巨圖運用鳥瞰式透視法,將五台山方圓數百裏的山巒、河流、城市、店鋪、寺廟及其他佛教建築等,均繪於圖上。同時還繪有進香、商旅、推磨、踏碓等各種人物形象,是一幅很形象的曆史地圖。
西夏和元代的石窟藝術因現存的造像數量很少,而集中表現在壁畫上。西夏時期的石窟壁畫中,供養人畫像是黨項羌人的形象,人物身材高大,麵容圓潤而略長,兩腮外鼓,禿發高鼻,細眉修目;頭戴氈冠或雲縷冠,身著圓領窄袖團花袍,腰間束帶。對於了解西夏黨項民族的文化習俗,提供了一些珍貴的形象資料。元代石窟壁畫題材以密宗為主,這是受元朝尊崇藏傳佛教影響的結果。壁畫藝術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線條細膩,色彩清淡典雅,表現出內地的藝術風格;另一種線條挺拔,缺少變化,色彩多用青、白、藍、綠,著色厚重,給人以神秘、冷漠之感,具有藏傳佛教文化的風格。元代以後,不再開窟,莫高窟逐漸荒蕪。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圓箏 在莫高窟發現藏經洞後,而引起世界的注意。之後西方人紛紛來此劫掠,使莫高窟遭受巨大的損失。現在莫高窟已得到更好的保護。現存的莫高窟仍規模宏大,彩塑、壁畫和建築展現出豐富的內容,不失為享譽中外的東方文化藝術的一座精美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