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今維吾爾族於唐宋元時期的古稱。參見“回紇”。
【吐蕃】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亦為唐代青藏地區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為今藏族的古稱。據考古資料證明,遠古時期青藏高原即有原始人類在此生活。距今約2000年前,我國西北地區部分西羌部落陸續南遷至青藏高原,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藏族的先民。6世紀以後,青藏高原出現眾多部落。經過長期的兼並,活動於雅魯藏布江中遊雅隆河穀一帶的悉補野部,逐漸成為青藏高原最強大的勢力。至論讚弄囊繼位為讚普時,被推舉為吐蕃各部落的盟主。唐貞觀三年(629年),論讚弄囊被臣下毒死,貴族及部屬紛紛反叛。論讚弄囊之子,年僅13歲的棄宗弄讚繼為讚普後,平定叛亂。約在貞觀七年(633年),棄宗弄讚建吐蕃王朝,定都邏些(今西藏拉薩)。約於貞觀十八年(644年),統一青藏高原,完成吐蕃統一大業。受群臣上尊號“鬆讚幹布”。吐蕃王朝最高統治者稱讚普。其下設大論(亦稱大相)、小論,總攬政務;設論、尚、將帥、節度等職官,分掌具體事務。
吐蕃王朝建立後,與唐王朝關係友好。貞觀八年、十四年,鬆讚幹布兩度遣使入唐求婚。唐太宗許以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2年),唐太宗派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鬆藏幹布親臨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紮陵湖)迎接,受唐太宗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量的金銀器皿、絲絹、生產工具,及營造工技、醫藥、曆法等書籍,將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及文化傳入西藏,促進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增進漢、藏兩族的友誼。唐永徽元年(650年),鬆讚幹布去世。此後50年間,吐蕃王朝拓土展疆,為爭奪河西、隴右地西,與唐長期爭戰。唐長安三年(703年),赤德祖讚繼位為讚普,其祖母浚祿氏輔政。為穩定吐蕃政局,改善與唐的關係,於唐神龍二年(706年),遣使入唐,雙方於長安會盟,結束爭戰。景龍元年(707年),赤德祖讚遣使入唐求婚。唐中宗以養女為金城公主許嫁。景雲元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並帶去大量工技書籍、物品,隨行有工匠和樂工,雜技藝人等。將中原文化再次傳入西藏。唐安史之亂爆發後,借中原內亂之機,吐蕃出兵進占隴右,占據河西之地。其勢力北至天山,西接大食,東南降南詔,西征天竺,進入極盛時期。連年征戰,亦使吐蕃勢力漸衰。唐元和十年(815年),赤祖德讚繼任讚普,要求與唐重定邊界。唐長慶元年(821年)、二年,唐、蕃先後於長安、邏些會盟。並於邏些立長慶會盟碑,以漢藏兩種文字鐫刻盟誓。此碑現保存於拉薩大昭寺前。長慶會盟後,唐蕃恢複友好交往。9世紀中葉,吐蕃內亂,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吐蕃王朝瓦解。傳位9代,曆時200餘年。吐蕃社會經濟以農牧業為主。雅魯藏布江流域為農業區,主要種植小麥、青稞、蕎麥、萱豆等。其他地區以遊牧業為主,飼養牛、羊、馬等。手工業有冶煉,毛紡織等。吐蕃本無文字,鬆讚幹布命屯彌桑菩劄等赴天竺,迦溫彌羅(今克什米爾)學習,返蕃後創製出由30個字母拚音的藏文。吐蕃原信本教,後崇尚佛教。入元後,元廷設宣政院管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並於西藏等地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萬戶府等地方行政機構,管理地方事務。西藏地區自此成為中央政權管轄下的一個行政區。
【南詔國】
唐代西南地區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隋唐時期,在今雲南地區分布有諸多民族,其中以生活在洱海地區的白蠻和烏蠻最為強盛。唐貞觀末年,烏蠻諸部逐漸形成10餘個酋邦,稱為“詔”。之後,經兼並形成六詔:蒙舍、蒙間、浪穹、賧、施浪、越析。蒙舍詔因其地處諸詔之南,故又稱南詔。唐永徽年間,南詔王細奴羅滅白蠻白子國。永徽三年(652年),細奴羅被唐高宗封為巍州刺史。唐景雲年間,吐蕃侵入洱海,烏蠻諸詔相繼歸附吐蕃,唯南詔獨附唐朝。唐開元元年(713年),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台登郡王。二十五年(737年),南詔攻占太和城(今雲南大理)。次年,唐玄宗又封皮邏閣為雲南王,賜名蒙歸義。在唐廷的支持下,是年南詔兼並烏蠻五詔。二十七年(739年),皮邏閣遷都太和城,建立南詔國。南詔立國後,中央設清平官執掌政務,大軍將掌軍務;另設六曹,後改九爽,執掌具體事務。按府編製軍隊,分太府、中府、下府、小府4級,其主將分別稱演習、繕裔、澹酋、幕。地方行政多仿唐製,貝僉為地方行政單位,相當於唐的州。全國共設兩都督,為名節製一方的軍政長官。南詔在皮邏閣及繼位者閣邏鳳等在位期間,不斷擴土展疆,全盛時其疆域包括今雲南全境和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北部,成為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南詔國農業經濟最為發達。
主要種植稻、麥,一年稻麥兩季。手工業生產也很進步,冶鐵、絲織業很發達。建築技術具有較高的水平,大理崇聖詩及三塔,即建造於南詔時期。南詔自皮邏閣始,與唐朝保持著和好的關係。但至唐中期,唐邊將對南詔貪索無厭,致使關係惡化。唐天寶九年(750年),閣邏鳳遭唐雲南太守張虔陀淩辱,起兵殺張虔陀。此後南詔與唐交惡,常有攻戰。直至唐貞元九年(793年),兩國重修舊好 。自9世紀以後,南詔政局動蕩,政權多為權臣控製。唐天複二年(902年),清平官鄭買嗣殺南詔王舜化貞及其幼子,並誅殺南詔王室800餘人,南詔亡。
【遣唐使】
唐代日本派到中國的使節。為學習唐朝的政治製度和先進文化,以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早在隋朝,日本即向中國派遣使團。入唐後,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批遣唐使。到開成三年(838年),日本共派出12批遣唐使。最初遣唐使,每批200人左右。8世紀以後,人數成倍增加。尤其是於717年、733年、838年三年中派遣的遣唐使多達550人以上。遣唐使團組織完備,除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外,還有翻譯、醫師、射手、船師、船匠、舵師、水手長、水手等隨從。另有留學生、學問僧多人。大使、副使一般選擇了解唐朝情況和博通經史、嫻習文藝的人擔任。大使的官級在從四品上下。遣唐使往往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等貴重禮品,進獻唐廷。唐政府多回贈精美的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正倉院所存放的唐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珍貴文物。大部分是通過遣唐使運回日本的。遣唐使促進了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是中日友好的使臣。
【鑒真】
唐代高僧。本姓淳於,揚州江陽(今江蘇揚州)人。14歲出家,潛心研習佛經,尤精通律宗,有很高造詣。天寶元年(742年),應日本聖武天皇和日僧榮睿等邀請,東渡日本,曆盡艱險,“頻經炎熱”,雙目失明。經過六次努力,終天在天寶十三年(745年),攜同弟子到達日本,時年七旬。鑒真於日本傳播律宗,並在奈良東大寺建築戒壇,傳授戒法,這也是日本佛教徒登壇受戒之始。乾元二年(759年),又於奈良建唐招提寺,塑盧舍那佛像。並將唐代建築、雕塑、醫藥等知識及技術介紹到日本。至今唐招提寺仍供奉著鑒真和尚坐像,以緬懷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宗教使者。鑒真精通醫道,尤精本草,他雖雙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藥物,對日本醫學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玄奘(602~664年)】
唐朝高僧。本姓陳,名礻韋,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十三歲出家。十七歲後,遍遊長安、四川、荊州、河北等地,訪問名師,研習佛教經典,深感眾說紛紜,闡義混亂。遂於貞觀元年(627年),從長安啟程赴天竺遊學。越蔥嶺,經中亞,至天竺那爛陀寺(當時印度佛教學術中心),從戒賢學習《瑜加師地論》、《大乘起信論》,還代表戒賢給眾僧講經說法。主講《攝大乘論》,發表了重要學術文章《會宗論》。貞觀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今印度卡諾吉城)舉行佛經辯論會,與會者有印度18國國王和各派僧侶六七千人。玄奘主講,並將著述《破惡見論》,按習俗掛於會場門口,征求答辨,深為印度各界所欽佩,各震天竺。他遊曆天竺30餘國,巡訪佛教六大聖地,於貞觀十七年(643年),離天竺歸國。回國後將大量佛教經典譯成漢文。並創佛教唯識宗。(又稱法相宗)。著有《大唐西域記》12卷。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諸國曆史、地理和中外交通的重要資料。他還將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往印度,促進中印學術文化交流。其赴天竺的艱辛經曆,在民間廣為流傳,經藝術加工,產生多種文學作品,其中以元代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最具代表性。
【一行(683~727年)】
唐朝高僧、天文學家。本姓張,名遂,魏州昌東(今河南南樂)人。太宗朝臣張公瑾之孫。為避官場鬥爭,21歲時出家為僧。譯有《大日經》,並作注疏。且博覽經典,精通天文曆法。開元九年(721年),奉詔修訂曆法。與梁令瓚合作,用黃銅鑄製黃道遊儀,用以重新測量150餘顆恒星的坐標位置。一行在觀祭中,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恒星位置移動的現象。並在全國24個地點測量出北極星的高度和冬至、夏至及春分、秋分的日影長度。並設計出複矩圖儀,用以測量北極星的高度。推算出子午線一度長為351裏80步(約合今12922公裏),在世界上第一次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他還與梁令瓚合作製成水運渾天銅儀,可表示天象和計時,為世界上最早的機械鍾。一行從開元十二年(725年)開始修製新曆法,到開元十五年(727年)完成,稱《大衍曆》。其精確程度超過了從前所有曆法。對後世曆法的編修有很大的影響。
【孫思邈(581~682年)】
唐初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一生致力於醫藥研究。他認為病人性命,全操於醫生之手,一劑藥方對症,病人即可起死回生。若不對症下藥,可置人於死地。主張醫生要對病人高度負責,反對利用治病牟取私利,為後世奉為醫德。永徽三年(652年),孫思邈著成第一部醫學著作《備急千金要方》30卷。30年後,又寫成第二部醫學名著《千金翼方》。總結了唐以前曆代醫學家的醫學理論和治療經驗,收集約5300多個單方。他重視婦科和兒科病,主張獨立設科,並把它列在卷首。他注意藥物配伍和辯證施治,首創複方,提出一方多治或多方治一病的觀點。《千金方》記載了800多種藥物,對其中200多種藥物的采集和製作,作了專門論述。並在研究煉丹術的過程中,發現了火藥的製作方法。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書中,記述了把硫黃、硝石和皂角一同燒製的“硫黃伏火法”。這實際上就是早期的火藥配方。由於孫思邈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被後世譽為“藥王”。他居住和采過藥的五台山,也被稱為“藥王山”。
【唐詩】
唐代盛行的文學體裁。唐代詩歌的發展,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唐代不到300年的時間裏,遺留下來的詩歌就將近五萬首,比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遺留下的詩篇數目多出2~3倍以上。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有五六十位,也大大超過戰國到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達到詩歌創作的高峰。唐代詩歌的發展,通常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初唐前期詩人上官儀“綺錯婉媚”的詩風,尚未完全擺脫齊、梁、陳、隋綺麗浮豔形式主義詩風的影響,一時最負盛名,時人爭相仿效,稱“上官體”。初唐後期,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四傑,試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轉變南朝以來華而不實的詩風,把詩歌題材從宮廷引向社會。初唐最傑出的詩人陳子昂,是詩歌革新運動的旗手,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以複古為口號,主張詩歌必須反映社會現實。他的革新主張和創作實踐,為唐詩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盛唐詩壇,流派迭起,名家湧出,李白、杜甫是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李白的積極浪漫主義和杜甫的現實主義是唐詩的兩座頂峰。盛唐詩壇上還有以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詩派。他們的作品或抒發田園隱逸生活的情趣,或描繪大自然恬適之美,或讚頌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這個時期還出現大量描繪邊疆奇異風光和征人羈旅生活的邊塞詩。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岑參都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中唐詩人眾多,名噪於時的有白居易、元稹、劉長卿、韋應物、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人。其中以白居易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晚唐政局動蕩,危機四伏,國家一天天衰微,知識分子普遍都有一種失落感,詩壇風氣也為之一變。華豔、頹廢的詩風卷土重來,詩歌中籠罩著哀婉感傷情調。杜牧、李商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晚唐深刻的社會矛盾,也促進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派的形成,代表詩人有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直接繼承新樂府運動的傳統,揭露矛盾,痛砭時弊,對廣大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