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考選官吏的製度。始於隋朝。隋建國後,文帝明令廢止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製。開皇十八年(590年),設誌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應考隻試策,不考其他。唐代科舉製已漸完備,分常舉、製舉兩種。常舉為每年定期舉行的考試,設有秀士、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分科取士,故有科舉之名。尤以明經、進士兩科最為重要。且進士及第者其仕途優於明經,漸為時人所重。玄宗以後進士科地位尤為突出,逐漸成為科舉的主要科目。參加常舉考試者,多為各級學校選送的生徒。先於所在州縣預考。考中者被舉送京師參加正式考試,稱為鄉貢。唐前期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科舉考試,開元中改以禮部侍郎主持,遂成定製。稱禮部試。
考試內容,各科不盡相同。玄宗天寶年間規定:明經先試帖經,次試經義,後試策。進士先試貼經,次試詩賦,後試策。製舉,為皇帝臨時下詔設置的科目,以求非常之士。所設科目繁多,常見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學鴻詞等科,多不常設。在職官吏及士民均可參加考試。武則天時曾於洛城殿策試貢士,是為殿試之始。又於長安二年(702年),為選拔選官而置武舉,為武科之始。宋代科舉規模擴大,製度嚴謹,雖有諸科,然特重進士科。宋初,科舉考試分兩級:每年秋,先於各州府考試,合格者解送禮部,故稱“取解試”;次年春,再於禮部考試,稱“禮部試”或“省試”。考試內容同唐代,進士重詩賦,諸科重帖經、墨義。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製度,即於禮部試後,皇帝於殿廷親自主持最高一級考試,決定錄取各單次第,並直接授官。故殿試及第者又稱為“天子門生”。是年,殿試及第者與禮部試同出一榜。
八年,始分兩榜。至此,三級科舉考試製度正式確立。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殿試後始分三甲: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皆可稱狀元。南宋以後,始稱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後代均沿襲此稱。科舉考試自太平天國三年(987年)起,改為每隔1至2年舉行一次。英宗治平三年(1066),定製為3年舉行一次。為防止考官或考生舞弊,宋代於科舉考試中實行鎖院、“糊名考校”和謄錄等措施。凡主考官一經任命,即宿於貢院,與外隔絕,以免說情托付之事,稱為鎖院。試卷答畢即粘糊答卷者姓名、籍貫,待評判、定等後方可拆開,稱為糊名考校。經糊名後,試卷還需另行謄抄,以使考官不辨考生字跡或暗記。王安石變法,進士科停試詩賦、帖經、墨義,改考經義、論、時務策。此後科舉皆重經義。自元始,經義從《四書》中命題,以朱熹的《四收集注》為準。明清時期又增加《五經》,亦以程朱學派的集注為準。
且規定答卷的文章格式為“八股文”。明代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由兩直隸和布政使司主持舉行的地方考試,又稱“鄉闈”,每3年一次,定於幹支紀年的子、卯、午、酉年舉行。鄉試考場設在南、北京府及各布政使司駐地。考試分三場:一場試《四書》義3道,經義4道;二場試論1道,判語5條,詔、誥等1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第5道。時間分別於鄉試之年的八月初九、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故稱秋闈。考生入場,需經嚴格搜身,不準挾帶。黃昏時交卷,如未答完,給燭3支。燭燃盡仍未完卷,則被強製帶出考場。試卷亦經彌封(即糊名考校)、謄錄。鄉試中試者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皆可參加會試。會試,是為禮部主持的中央級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第二年在京師舉行。參加會試者為舉人。考試亦分三場,分別於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故稱春闈,考試內容及程序同鄉試。會試第一名稱會元。中試者(清代稱貢士)即可參加殿試。殿試,為“天子親策於廷”,故又稱廷試或禦試。考場設於奉天殿或文華殿,時間為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改為三月十五日。僅試時務策一道。
試題多由內閣預擬,於殿試前一日呈請皇帝圈定。殿試以一日為限,日落交卷。經讀卷官(即評閱官)評閱後,定出一、二、三甲名次。一甲3人,名稱同南宋,皆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皆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皆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及第者皆稱進士,發榜後即可任官。清代沿襲明代三級科舉考試,考試內容及程序亦與明相近。然科場條規更為嚴密。考試時間,鄉試同明;會試,清初同明。雍正五年(1727)改至三月。乾隆十年(1745)定製為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殿試,乾隆二十六年(1745)定於四月二十一日。殿試地點,清初於天安門外。順治十五年(1658),改在太和殿前。遇風雨,則移至太和殿東西兩廡。乾隆五十四年(1789),改至保和殿內。光緒三十一年(1905),迫於革命黨人興學校,廢科舉的輿論壓力,統治陷入嚴重危機中的清廷明令廢除科舉製度。參見“武舉”、“八股文”。
【武舉】
中國古代科舉科目。又稱武科。為選拔武官而設,始於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由兵部主試。考馬射、步射、負重等。及第者可授武職。後曆代多沿置。但廢置無常。明中期,明廷規定於鄉試和會試中增設武科,並定製。清承明製,於武科目設弓箭、步箭、弓、刀、石等項,均為外場考試,以默寫武經(宋代欽定《武經七書》)為內場考試內容。其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製度及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同於文科,隻加“武”字以示區別。如武舉人、武進士、武狀元等。初試由學政主持,鄉試由本省巡撫主持,會試以大學士、都統、兵部尚書和兵部侍郎為考官。光緒二十一年(1901)廢止。
【府兵製】
中國封建社會中期的兵役製度。北朝西魏宇文泰始建。由六柱國分領,下設12大將軍,24開府。軍士由各級將領統帥,另立戶籍,與民戶有別。北周時,府兵軍士稱“侍官”不屬柱國,由中央直接控製。隋初軍府改稱驃騎府,以驃騎將軍為長官,車騎將軍為副官。有時也設與驃騎府平行的車騎府。隋大業三年(607年),改驃騎府為鷹揚府。長官為鷹揚郎將,副職為鷹擊郎將。府兵分隸12衛,軍人稱“衛士”,其戶籍改屬州縣。唐初改驃騎府為折衝府,設折衝都尉和左右果毅都尉。隋唐時期,府兵製以均田製為基礎,實行兵農合一,征調農民服兵役,由軍府訓練。士兵平日生產,農閑操練;定期宿衛京師或戍邊。折衝府的數字,說法不一,據文獻統計,貞觀十年(636年),全國共有634府,分隸12衛和東宮六率。軍府絕大部分分布於京師附近的關內、河東、河南等道,以“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每府兵額由 800 人至 1200 人不等,編製單位有團、旅、隊、火。府兵戰時出征,戰事畢“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府兵所需衣糧武器,一律自備。高宗時期,府兵負擔過重,分番更戍不能按時,逃避兵役的現象十分嚴重。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因府兵無力自備武器,曾一度由政府撥發武器。後因府兵兵額不足,又改以招募衛士。戍邊的兵士改為官健。(即政府招募的健兒)。唐中期,土地兼並加劇,均田製嚴重破壞。至天寶年間,府兵製瓦解,代之以募兵製。
【大索貌閱】
隋朝核查戶籍的措施。隋朝建立後,因此前北方長期戰亂,農民流離失所。加之官府賦役繁重,農民或依附豪強大族,脫離國家戶籍;或虛報年齡,逃避賦役,致使戶籍散亂不實,故行此法。隋廷令地方官府和基層的三長(隋製:京畿內縣級以下,民戶按保、閭、族編製,各設保長、閭正、族正;畿外為保、裏、黨編製,各設保長、裏正、黨長)按戶籍上登記的人口對各戶進行核查,以查明有無隱匿人口;並根據人口的體貌核實戶籍上登記的年齡,以防發生詐老詐小的現象。又規定堂兄弟以下一律分居,各自立戶。還鼓勵告發,若糾得一丁,則令被糾之家代告發者輸賦役。如核查戶口不實,一經發現,地方官吏解職,裏正、黨長發配遠地。據史載,僅開皇初年於北方地區的一次大索貌閱,即檢括出壯丁 44 萬餘人,164 萬餘口編入國家戶籍。大業五年(609年),又於全國範圍內進行,共檢出 20 餘萬丁,新增 64 萬餘口。
【輸籍之法】
隋朝增加國家編戶的措施。亦稱輸籍定樣。南北朝時期,北方長期戰亂,社會動蕩,農民或流離失所,或投附豪強大族,戶籍散亂。隋朝建立後,為增加賦稅收入和征調徭役,隋文帝采納宰相高赹的建議,頒行此法。先由朝廷根據民戶資產多寡劃定戶等的標準,稱“輸籍定樣”,頒發至州縣。每年正月初五,縣府派人下鄉,令民戶3至5黨(百戶為1黨,即300至500戶)為一團,依照定樣的標準確定各家的戶等,寫成定簿,並規定應交納賦稅徭役的數額。輸籍定樣製定的賦稅額較豪強地主的剝削量要輕,以此吸引豪強大族的附徒向地方官府申報戶口,而成為國家的編戶。
【均田製】
中國古代自北魏至唐中期的土地製度。北魏建立之初,北方地區因長期戰亂,人口大量逃亡,土地荒蕪,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北魏統一北方後,鮮卑貴族官僚爭相兼並土地,又將租調徭役轉嫁到農戶身上,導致眾多農民破產、流亡,嚴重影響著北魏政權的財政收入。孝文帝即位後,在馮太後的輔佐下,於太和九年(485年),頒布均田令。規定:凡15歲以上男子授露田40畝,婦人20畝。為備休耕,加倍或兩倍授給。露田不準買賣,年老或身死,需歸還官府;初授田者,男子另授桑田20畝,須按規定種植一定數量的桑、榆、棗樹等。不適宜種植桑樹的地區,則向男子授麻田10畝,婦人5畝。桑田為世業,可終身不還,傳給子孫,然亦不準買賣,但若有餘可賣,不足可買;富戶大家的奴婢與民戶一樣授田,人數不限。耕牛每頭授露田30畝,限4牛(一說為4年),牛死或賣出,該田還官;狹鄉(人多地少地區)居民允許遷徙到寬鄉(人少地多地區),但不得借機逃避賦役。寬鄉居民則不得隨意遷徙。民戶亦可向官府申請借種授田限額之外的土地;地方官按官位高下授給公田: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8頃,縣令、郡丞6頃。官員調任需向新任移交公田,不許轉變。均田製分配的土地均為無主荒地,未觸及地主已占有的土地。北齊沿置,河清三年(564年),武成帝頒布均田令。規定:18歲以上男子授田80畝,婦人40畝,無休耕倍田;18至65歲的男子給桑田或麻田20畝,是為永業。奴婢按良人標準授田,人數限製在60至300人。丁牛一頭授田60畝,限4牛。周亦行均田製。規定:有室者(已婚的丁男)授田140畝,未婚丁田授田100畝。隋文帝楊堅代周後,於開皇二年(581年),重新頒布均田令,規定18至60歲男子授田80畝,婦人40畝;男子授桑田或麻田20畝,為永業田。官吏依品秩高下授永業田100頃至40畝不等。京官和外官還按品秩高下授不等的職分田,作為俸祿的補充,但離任時需移交新任。另有公解田,以提供官署辦公費用。唐沿置均田製,唐高祖於武德七年(624年)頒布均田令:規定:18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授口分田80畝,永業田20畝。60歲以上的老男及殘疾者授口分田40畝,寡妻妾授口分田30畝,這些人若為戶主,則每人授永業田20畝,口分田30畝。工商業者、官戶授田減百姓之半。道士、僧人授田30畝,尼姑、女冠授田20畝。一般婦人及奴婢、耕牛均不授田。狹鄉授田減半,永業、口分田均不得買賣,但身死無力營葬及徙往他鄉準許賣永業田,自狹鄉遷往寬鄉者亦可賣永業、口分田。官僚授田,自親王至五品,分授永業田100頃至5頃不等;自一品至九品官,授職分田12頃至2頃不等;官府亦授公解田,收地租以充官府費用。至唐中期,因丁口增長,官府已無閑置荒地授田,且土地兼並加劇,均田製遂遭破壞。在推行均田製的基礎上,自北魏始又實行以地租、戶調為主的賦稅製度。參見“租調賦役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