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曾任太吏令,熟悉曆史,通曉先秦諸子學術。司馬遷10歲後赴長安隨父學經史,曾從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經書。20歲起遊曆全國。足跡遍及長江、黃河遊域。後又以天子近臣“郎中”身份出使,到過今四川、雲南等地。還隨漢武帝巡視全國各地,遊曆名山大川,考查風俗,采集傳說,訪問古跡。元封二年(前108年), 繼任太史令。遍覽皇家史館藏書、檔案。開始撰寫《史記》。後因為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著述,用20餘年時間,嘔心瀝血編撰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史記》共130篇,50餘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各種體裁。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上下二三千年的曆史。全書結構嚴密,材料翔實,敘事生動,語言精練,具有較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他所開創的紀傳體史書體裁,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此外還與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

【《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見“司馬遷”。

【班固(32~92年)】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字孟堅,扶鳳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史學家班彪之子。班彪曾為《史記》作《後傳》65篇。班彪死後,班固繼承父業。經20年潛心著述,修成《漢書》。後任漢蘭台令史,死前《漢書》還缺八表和《天文誌》,後馬續補《天文誌》,其妹班昭作八表,而成百卷。《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大體上沿襲《史記》體例,但改“書”為“誌”,將“世家”並入“列傳”,記述了西漢一代完整的興亡史。敘述了西漢200多年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內容豐富,結構縝密,並創《地理誌》、《藝文誌》等全新內容。《漢書》也是研究西漢曆史的基本文獻資料。但作者堅持封建的倫理綱常觀念,缺乏對傳統保守思想的批判精神。該書後被奉為幾千年來中國封建正史的典範。他還著有《白虎通義》、《兩都賦》等,後人輯有《班蘭台集》。

【《漢書》】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作。東漢班固撰。見“班固”。

【《周髀算經》】

我國現存最早的數學著作。也是天文學著作。大約在公元1世紀成書。該書對數學上難度大、相當複雜的分數乘除的計算方法進行了較係統的闡述。對勾股定理也進行了論述,還記載了它的應用情況。後漢人趙爽注解《周髀算經》時,用弦圖給勾股定理作了證明。在天文學方麵,該書對宇宙結構等問題也作了初步描述。

【《九章算術》】

東漢數學專著。全書共分九章,係統總結了我國秦漢以來的數學成就。含分數、四則運算和比例計算,還有各種麵積、體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利用勾股定理進行測量,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的解法和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等。特別是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記載了負數的概念和正負數加減的運算法則。書中還涉及到幾何學的內容,構成了完整的數學體係。《九章算術》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它不僅在中國數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同時也影響到朝鮮、日本,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發行。

【漢賦】

流傳於漢代的一種散文韻文並舉的文學形式。西漢前期的賦,借物抒懷,文詞樸實。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是其早期代表作。漢武帝時,賦體文學到達興旺時期,代表作為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子虛賦》通過假設的楚國使者子虛和齊國烏有先生,互相誇耀楚王、齊王遊獵時的盛況。《上林賦》則是通過假設的亡是公極力鋪陳天子在上林苑遊獵時的壯闊氣派,以示天子位居諸侯之上。該篇賦文洋洋灑灑近8000字,氣魄雄偉,語彙豐富,極盡鋪陳描繪之能事。西漢後期,著名賦家為揚雄,代表作是《甘泉賦》。東漢時期,班固、張衡的賦最著名,代表作分別是《兩都賦》、《兩京賦》。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東漢後期,描繪上層社會繁榮景象的大賦,稍趨衰落,代之而興的是各種抒情寫物的小賦,意境較為清新。趙壹的《刺世疾邪賦》,揭露了東漢末年統治的腐朽和社會風氣的敗壞,堪稱漢賦中絕無僅有的佳品。

【樂府詩】

漢樂府采集民歌,經加工配樂而成的詩歌。亦稱樂府。樂府為掌管宮廷音樂的機構,始設於秦。漢武帝時,為宮廷娛樂和廟堂祭祀,廣搜民歌,配樂加工成樂府詩。這些民歌,廣泛深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如《戰城南》控訴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陌上桑》歌頌了采桑女子羅敷的機智勇敢,鞭撻了企圖誘辱她的“使臣”的無恥。東漢末年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則是漢代樂府民歌的傑出代表作,它通過焦仲卿、劉蘭芝的婚姻悲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製的深重罪孽,為我國詩歌史上不朽的名篇。東漢時期還出現了文人模仿樂府形式的五言詩。其代表作《古詩十九首》,是一群無名詩人所作,習慣上以首句標題。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均為優美的抒情韻詩。漢樂府不僅哺育了當代文人的詩歌,而且對魏晉以至唐代詩人都有巨大影響。

【張仲景(150~219年)】

東漢名醫。名機,南陽涅陽(今河南南陽)人。他反對巫醫,重視實踐。從小潛心研究醫學,並認真研究“內經”等理論。廣泛搜集民間驗方,征集方劑,總結前代醫學經驗,寫出《傷寒雜病論》一書。係統闡述傳統的醫學理論、診斷和治療方法。張仲景在中醫學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診斷和治療兩方麵。在診斷時,先辨別陰症、陽症,由陰陽辨表裏,再辨明虛、實、寒、熱,這就是後世中醫診斷學中的八綱。在治療上,他采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法,並概括各種症狀的療法。這些都是後世中醫治療的準則。《傷寒雜病論》對我國醫學發展影響很大,張仲景因此被後世譽為“醫聖”。該書被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

【華陀(141~203年)】

東漢名醫。名敷,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精通內、婦、兒、針炙各科。特別精於外科手術。手術前讓病人用酒衝服麻沸散,便可麻醉。手術後,縫合傷口,塗上膏藥,使可逐漸痊愈。為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法。華陀主張人要經常運動,促進血液流通、飲食消化,以減少疾病。他創造了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動作的“五禽戲”,以鍛煉身體。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華陀生前曾著有一書,後因不願專為曹操看病,被殺,臨死前,將書交獄吏,不接,遂焚之。

【董卓之亂】

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內部的武裝奪權鬥爭。董卓為隴西豪強、涼州軍人集團首領。曾鎮壓羌人與黃巾起義。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何進密謀誅滅宦官,遂召並州牧董卓領兵入京。宦官察覺,處死何進。董卓率兵入京後,廢少帝,另立劉協,是為獻帝。為籠絡人心,他曾平反黨錮冤獄,起用一批幽滯之士。董卓專擅朝政,逼走袁紹、曹操等人,縱容部下隨意搶劫,引起朝野不滿。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路州郡組成聯軍討伐董卓,共推袁紹為盟主,進屯洛陽(今屬河南)周圍。董卓為避聯軍兵鋒,挾持獻帝西遷長安(今陝西西安),並逼迫洛陽一帶百姓西行。董軍行前又於洛陽及附近地區大肆燒殺搶掠,二百裏內一空如洗。關東聯軍本為烏合之眾,董軍西退後隨即瓦解。不久,長安發生政變,司徒王允聯絡呂布誅殺董卓。董卓部將李莈、郭汜又彼此攻殺。興平二年(195年),董承等護衛獻帝逃出長安。次年,抵洛陽。旋為曹操挾持赴許(今河南許昌)。董卓之亂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官渡之戰】

東漢末曹操統一北方的戰役。董卓之亂後,在各派軍閥的角逐中,袁紹勢力最大,曹操的實力亦發展較快。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門生、故吏遍天下。曾與外戚何進合謀誅滅宦官,事泄後,率部攻入宮中,盡誅宦官2000餘人。然誅滅宦官勢力後,卻為董卓所不容,遂起兵討董,被推為關東討董聯軍盟主。他先奪取冀州,又將勢力伸張到並州、青州。建安四年(199年),再滅公孫瓚,占有幽州,控製住黃河下遊以北的廣大地區。繼而南下攻許(今河南許昌),欲與曹操決一勝負。曹操祖父曹騰為東漢宦官集團的核心人物,任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父曹嵩是曹騰養子,官至司隸校尉、大司農,後又買官至太尉。曹操少時曾舉孝廉,後因鎮壓黃巾軍遷濟南相。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參與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濟北誘降黃巾軍30餘萬,並編其精銳為“青州兵”,為其日後實力的強盛打下堅實基礎。曹操控製兗、豫二州後,又擊破陶謙,擴地至東海。建安元年(196年),他迎獻帝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有政治上的優勢,在經濟上他廣募農民,並組織士兵,在許周圍大興屯田,積聚軍糧,使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增強,成為北方惟一能與袁紹抗衡的力量。後袁軍南下攻許,曹操遂引軍屯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時袁紹雖據優勢,然其統治不穩,士氣不振,內部矛盾重重,而曹操雖處劣勢,然打擊豪強,大興屯田,發展生產後,統治穩定。他又治軍賞罰分明,並唯才是舉,知人善任,上下齊心。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不聽謀士沮氵受等人勸阻,倉促率兵南下。次年曹操利用袁紹遲疑不決之機,迅速東征徐州(今屬江蘇),擊敗依附袁紹的劉備,解除東顧之憂,隨後回兵官渡。袁紹以顏良試攻白馬(今河南滑縣北)。曹軍迎戰,斬殺顏良。隨即進軍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再敗袁軍,誅殺文醜。其時,袁軍主力屯據陽武(今河南原陽西),隔河與官渡曹軍對峙。袁紹自恃兵多糧足,不聽謀士許攸謀略,急於求戰。許攸遂投奔曹操,告知袁軍糧草屯於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曹操即選精騎五千偷襲,焚毀袁軍糧草萬餘車。袁紹得知,未派兵救援,而命張癭、高覽偷襲曹軍大營。張癭、高覽遂率大軍降曹。袁軍人心震懼,全線崩潰。曹軍乘勝追擊,斬殺袁軍8萬餘人,袁軍主力喪失殆盡。袁紹倉惶逃回河北,不久,憂憤而死。建安十年(205年),曹軍攻殺袁紹長子袁譚,平定冀州。旋又取並州,袁譚之弟袁尚、袁熙逃奔三郡(遼東、遼西、右北平)、烏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軍大敗烏桓於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斬殺遼西烏桓單於蹋頓。袁尚、袁熙兄弟再奔遼東,為太守公孫康執殺。至此,除關中尚有馬騰、韓遂外,北方基本統一於曹操麾下。

【曹操 (155~220年)】

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他逐漸積聚起軍事力量。獻帝初平二年(192年),他率部占據兗州(今山東金鄉西北)。並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精銳,號稱“青州兵”。建安二年(196年),迎獻帝劉協於許(今河南許昌),此後便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政治上的優勢。並出兵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於官渡之戰中,消滅軍閥袁紹主力,逐漸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自任丞相。率大軍南下,遭孫、劉聯軍抵抗,兵敗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一說湖北蒲圻西北)。後被漢獻帝封魏王。他曾發布抑製兼並令,懲治豪強。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對農業生產的恢複起到積極作用。他還推行鹽鐵官營,使轄區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曹操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打破世族門弟觀念,網羅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助其加強集權統治。他戎馬一生,身經百戰,精通兵法,曾注釋《孫子兵法》,所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風靡一時。善詩歌,所著《蒿裏行》、《觀滄海》,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反映東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詩風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清峻整潔。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輯本。今人著有《三曹集》。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諡號武帝。

【劉備(162~223年)】

三國時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東漢遠支皇族。幼貧寒,與母販鞋織席為生。東漢末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在軍閥混戰中,曾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采納了軍師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決策,於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一說湖北嘉魚西北,一說湖北蒲圻東北),占領荊州(今湖北襄陽)為基地。不久又奪取益州(今四川成都)和漢中(今陝西漢中東),與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章武元年(221年),稱帝,建蜀漢政權,建都成都,年號章武。次年因與吳國爭奪荊州,親率大軍東下,與吳軍交戰於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全軍潰敗,遂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節),不久病死。追尊諡號昭烈帝。

【諸葛亮 (181~234年)】

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笽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十餘年,自比管仲、樂毅,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年),經潁川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誠心求教。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北襄陽)、益(今四川成都)兩州;爭取西南各族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最後統一全國的謀略。即所謂“隆中對”。劉備采納了他的主張,聯吳抗曹,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並先後占領荊、益兩州,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任丞相。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封其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必以親躬。諸葛亮傾心輔佐劉禪,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抑製豪強,加強對西南各族統治。並改善同西南各族人民的關係,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他又屯田漢中,發展農業生產,對統一和開發我國西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曾五出祁山,與魏爭奪中原。後與司馬懿在渭南對峙,病故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相傳曾改造連弩,能一次連發十箭,又製作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他治國治軍嚴謹慎重,善於用兵,有《諸葛亮集》、《出師表》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