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調賦役製】

自北魏至唐中期在均田製基礎上實行的賦役製度。為地租、戶調(按戶征收的賦稅)和力役的合稱。曆代征收的標準和名目不同。北魏於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頒布均田令,於全國推行均田製後,次年頒行租調製。規定一夫一婦(稱一床)每年出帛(授麻田戶出布)1匹,粟二石。15歲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或從事耕織的奴婢8人、耕牛20頭,分別按一床的標準交納租庸。北齊於河清三年(564年),與均田令同時頒行賦役令,實行租調力役製,以18至65歲授田民輸租調,一床納調絹1匹、綿8兩、墾租2石、義租(交納義倉的稅糧,以備荒年)5鬥。奴婢交納普遍民戶租調之半。牛,每頭納調2尺、墾租1鬥、義租5升。男子20歲充兵,60歲免力役。力役時間無定製,由官府按需征派。北周租調力役製為:18至64歲之有室者(已婚的丁男)每年納租粟5斛、絹(或布)1匹、綿8兩(或麻10斤),未婚者半之;又定豐年納全賦,中等年成征收半賦,下等年成征收三分之一賦稅。18至59歲者需服徭役,豐年30日、中等年成20天、下等年成10日。家有2丁以上者,隻一人服役。隋沿置租調力役製。隋初,以18至60歲之丁男一床納租粟3石,種桑者納絹1匹(4 丈)、綿3兩,種麻者納布1端(5丈)、麻3斤。單丁(未婚者)及奴婢按半床交納。丁男每年服役1個月(30天)。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令將成丁年齡自18歲改為21歲,力役由每年1個月減至20天,調納絹1匹改為2丈。十年(590年),又定以50歲以上者收庸(以布、帛代力役)免役,始創輸庸代役,遂成定製。唐承隋製,唐高祖於武德七年(624年)頒行租庸調法。規定丁男每年納租粟2石,納調帛2丈、綿3兩,種麻田者納布25丈,麻3斤;每年服役20天;若不服役,可納絹3尺或布375尺代役,稱為庸。如官府額外加役,凡加役至15天可免調,加至30天租調全免,但一年加役時間不得超過30天。唐中期,均田製遭到破壞,租庸調製隨之瓦解。唐後期,代之以“兩稅法”新賦役製度。參見“均田製”。

【大運河】

我國古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又稱京杭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掘通邗溝,聯結江淮。隋大業元年(605年),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煬帝下令營建東都洛陽(今屬河南)。然中原地區經曆長期戰亂,經濟普遭受嚴重破壞。隋政治中心東遷後,當地生產更不足供給。時遼東又為高麗所據,對高麗用兵,又須解決軍需供給。而自東晉以來,隨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江南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故隋統一全國後,北方地區須仰仗東南地區的財富。南糧北運,則需解決運輸問題。靠陸路運輸,費時費力。煬帝遂於同年下令開鑿一條貫穿南北的運河。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經江都(今江蘇揚州),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全長 4000 餘裏。工程可分為3段:中段,鑿於大業元年。又分上、下兩段,上段稱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穀水、洛水至黃河,再從板渚(今河南滎陽)引黃河水入汴水,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折,引汴水入泗水,直抵今江蘇盱眙入淮,順淮河至山陽(今江蘇淮安);下段即為古邗溝,此段於隋初文帝伐陳前已進行疏浚,時稱山陽瀆。煬帝又令拓寬加深。起自山陽,經江都至揚子(今江蘇儀征)入長江。北段,鑿於大業四年(608年),自洛水北上,引沁水至黃河,再北達涿郡,稱永濟渠。南段,鑿於大業六年(610年),自長江南岸京口(今江蘇鎮江)東下至餘杭,稱江南河。大運河的開鑿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加強了南北方的聯係,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於國家的統一。但隋代開鑿大運河,因需解決洛陽的糧食等物資供應,故運河在中原地區迂回曲折。元朝建立時,江南地區在南宋初年的又一次北方人口大南遷後,經濟再度迅速發展,中國的經濟重心已最終在江南地區確立。元統一全國後,南糧北調已成定勢。京城大都(今北京)遠離江南,雖有隋朝開鑿的運河,然迂回曲折。又經長期戰亂,河道淤積,運輸頗為不便。故元世祖忽必烈決定重開運河。至元十八年(1281),鑿濟州河,北起汶水,南至徐州(今屬江蘇),與揚州運河(即隋之山陽瀆)相接。二十六年(1289),鑿會通河,南起東平路須城縣(今山東東山)西南之安山,經東昌路(治今山東聊城),向西北至臨清(今屬山東),達於禦河(今衛河)。二十八年(1291),由都水監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引大都西北諸泉水,自昌平白浮村(今北京北)至西水門入大都城,東南出文明門,向東至通州(今屬北京)高麗莊入白河,西南接禦河。元代開鑿的大運河,全長3000餘裏(1794公裏),較隋代大運河,江南至大都的距離大為縮短,更方便了南糧北調和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成為一條漕運要道。

【趙州橋】

中國隋代敞肩式單孔石橋。見“安濟橋”。

【安濟橋】

中國隋代敞肩式單孔石拱橋。又名趙州橋,俗稱大石橋。位於河北趙縣城南25公裏處,橫跨?河兩岸。據唐中書令張嘉貞所撰《石橋銘序》記載,該橋為隋朝工匠李春建於隋開皇年間至大業初年。橋南北向,全長644米,橋寬9米,兩端寬96米。橋為單孔,圓弧形主拱淨跨3702米,弧度小,使橋麵坡度降底,又增大了通水麵積。在主拱的兩端各建有兩個小拱,淨跨分別為285米和381米。主拱配以兩端兩個小拱的結構,既利於橋體荷載,又增加了排水泄洪的能力。橋體由28道並列的券拱石砌築而成,還用勾石、收分、腰鐵等加固,增強石橋的整體堅固性。橋麵兩側立有望柱和欄板,上麵有雕刻,尤以42塊欄板上的“鬥子卷葉”、“行龍”雕刻最為精美。該橋自建成後,曆代又曾多次修葺,是為現存最古老的單跨石拱橋。其首創的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式結構,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其精巧的設計、科學的結構,亦使該橋在中外橋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一個半世紀以來,安濟橋承受了車來人往的壓力,經受了洪水、地震的衝擊,至今依然穩定堅固,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展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

【隋末農民起義】

隋朝末年爆發的農民大起義。隋煬帝時,濫施暴政,且大興土木,搜刮無度,致使良田荒蕪,農民家破人亡。大業七年(611年),齊郡鄒平(今山東鄒平北)人王薄,揭竿而起,以長白山(今山東鄒平南)為根據地,自稱知世郎,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農民起義。不久,起義軍擴大到數萬人,又與孫宣雅、郝孝德等起義軍會合,共10多萬人,南下進圍章丘(今屬山東),被隋將張須陀打敗,餘部投奔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此外,陝西、甘肅,南達廣東等地,均有起義軍爆發。特別是江淮地區,杜伏威、輔公纏等領導的起義,聲勢浩大,影響廣遠。大業十二年(616年)以後,在全國範圍內逐漸形成三支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軍和江淮杜伏威、輔公纏起義軍。瓦崗軍領導人翟讓和李密在河北瓦崗寨起義,故名瓦崗軍。瓦崗軍曾多次擊敗隋軍主力。後因內部矛盾激化,李密殺死翟讓,奪得起義軍領導權,削弱了瓦崗軍的戰鬥力。竇建德,清河漳南(今河南故城東北)人。曾任二百人長,因助孫安祖起義,全家遭害,遂率部起義,投奔高士達義軍。高士達犧牲後,繼為領袖,擁眾10餘萬。大業十三年(617年),於樂壽(今河南獻縣)稱長樂王。後於河間戰役中,殲滅隋將薛世雄部3萬餘人,聲威大震。繼而攻占河北大部分郡縣,稱夏王、建都樂壽,年號五鳳,國號夏。杜伏威,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大業九年(613年)底,與輔公纏率眾起義。轉戰淮南,自稱將軍,合並苗海潮、趙破陳等義軍,勢力大盛,後屯兵六合。大業十三年(617年),打敗隋將陳眣軍,破高郵,進據曆陽(今安徽和縣),稱總管,大業十四年(618年),煬帝被縊殺,李淵在長安(陝西西安)稱帝,建立唐王朝,之後,唐王朝陸續招撫或鎮壓各地農民起義軍及割據勢力,完成統一大業,隋末農民起義始被平息。

【唐朝】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名。隋大業十四年(618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滅隋,建立唐朝,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另有東都洛陽(今屬河南),合稱兩京。唐初,經“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在其勵精圖治下,使天下從大亂走向大治,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麵。唐高宗後,武則天參與和執掌政權,並一度改國號為周。繼續保持著國家的統一和強盛。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國勢強盛,聲威遠播,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物阜民殷,史稱“開元之治”,為唐朝的鼎盛時期。然玄宗在天寶年間統治腐敗,節度使專權,終爆發“安史之亂”,成為唐由盛至衰的轉折點。此後,藩鎮割據局麵形成。統治集團內部宦官專權,朋黨相爭,唐朝統治日漸削弱,社會矛盾加劇,導致唐末農民戰爭爆發,促使唐政權分崩離析。天皊四年(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朱全忠)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唐亡。共曆20帝,290年。政權機構的設置,唐承隋製,於中央設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禦史台(監察機構)、五監(國子、少府、將作、軍器、都水)、九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大理、太仆、鴻臚、司農、太府)等,分掌政務和具體事務。地方行政實行州、縣二級製,並於沿邊地區及內地重鎮設都督府。貞觀年間,太宗依山川形勢,將全國分為10道。開元年間增至15道(關內、京畿、河南、都畿、河東、河北、山南東、山南西、隴右、淮南、江南東、江南西、劍南、嶺南、黔中),置采訪使,漸具行政職權。唐代法製較完備,唐初,先後修訂有《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且編訂《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唐前期實行府兵製,後期改以募兵製。唐朝學校發展極盛。有官學(京師學和州縣學)、私學。科舉製經太宗、武周、玄宗三朝發展更為完備。唐朝是中國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時期。唐初,推行均田製和租庸調法的土地、賦役製度。自高祖至玄宗天寶年間的百餘年間,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開元年間出現經濟繁盛的景象。唐中後期,賦役製度改行“兩稅法”,雖時局動蕩,戰亂頻繁,社會經濟仍持續發展。唐前期,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內地民族與周邊民族的友好交往,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唐代文化極為昌盛。詩壇繁盛,古文運動和詞興起;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成就斐然;佛教、道教興盛;天文、醫藥、建築、雕版印刷等均有突出的成就。唐朝亦是一個對外比較開放的朝代。唐前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中國文化在亞洲地區廣泛傳播,外來文化亦不斷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唐朝因此在當時的亞洲地區享有極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