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清朝那些事兒——清宮四大疑案指什麼(1 / 3)

孝莊文皇後所謂“清宮四大疑案”是指“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之死”和“乾隆身世”這四大奇案。

太後下嫁

(1)疑案的始末

太後下嫁就是太後下嫁攝政王。太後是指清太宗皇太極之妃、清世祖福臨的生母,卒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諡為孝莊文皇後;攝政王是指攝政睿親王多爾袞。

孝莊皇後是多爾袞的嫂子,弟弟娶嫂子,按照傳統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在清代,對此諱莫如深,也沒有什麼官方記載。

直到清末才刊行的《蒼水詩集》有一首詩寫到:“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才說了太後下嫁這件事。

這首詩的作者張煌言是清初人,和多爾袞同一時代,所以,人們便根據這首詩來推斷孝莊皇後下嫁給小叔子多爾袞這一事件。

另據《朝鮮李朝實錄》也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它可能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後相對稱,正是太後下嫁的一個旁證。

何況多爾袞之改稱“皇父”,不但記載在《清實錄》與蔣良驥《東華錄》等書中,也在現今保存的檔案和文告中,抬頭稱呼寫為“皇叔父攝政王”,或寫為“皇父攝政王”的字樣。

(2)曆史的真相

攝政王多爾袞首先就是多爾袞的稱號“皇父攝政王”。有人說如果太後沒下嫁,怎麼會稱為“皇父攝政王”呢?

其實多爾袞的稱號是一步步抬高的。在清朝入關以後,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多爾袞被冊封為“叔父攝政王”,到了順治二年的時候有個禦史上奏說:“叔父是皇帝的叔父,不能大家都叫叔父。”所以最後經禮部議定,就給多爾袞的封號抬高為“皇叔父攝政王”。

到了順治五年,經過部院大臣的集體討論,進一步把他的稱號抬高為“皇父攝政王”。從此以後,在清朝的公文裏頭,多爾袞稱號都為“皇父攝政王”。

此外,為大清建立功業的多爾袞並不長壽。在順治七年十一月(公元1650年),因出塞外打獵而突然發病,病死在喀喇城,年僅39歲。

當多爾袞靈柩回京時,順治親率諸王大臣出城恭迎並頒布哀悼詔書,命令以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第二年,順治又追封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升為太廟。

但是,僅過了不到一個月,就開始有人告發他生前曾謀篡帝位,而且話一出口,諸王大臣就紛紛響應,群起而攻之。

於是,剛剛親政的順治皇帝下令將多爾袞削去爵位,撤出宗廟,開除宗室名分,沒收家產,平毀陵墓。多爾袞從巔峰一下子跌入穀底。

如果太後確實下嫁給多爾袞的話,在多爾袞死後屍骨未寒的情況下,是沒有人敢出來陷害他。另外,如果多爾袞確實娶孝莊為妻的話,他就成了順治皇帝的繼父。順治這麼整治多爾袞,那就承認自己曾經認賊作父了。

順治出家

(1)疑案始末

《清史》記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後。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麼要這樣濫加諡號,並晉封她為皇後呢?

順治皇帝於是,有人說這個妃子是明朝人冒辟疆的愛妾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後來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然生病死了。然而順治深愛董貴妃,董貴妃去世後,順治終日悶悶不樂,過不了幾個月,順治竟然看破紅塵,對外宣布自己“死訊”,實際上自己則削發為僧,跑到五台山去出家了。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

而根據《清捭類鈔》記載,天台寺有一蠟製的僧裝順治像,頭戴寶冠,身披黃袍,麵目骨架與順治畫像十分相似。而康熙多次到天台寺拜祭,或賜匾額,或賜金帛,證明天台寺確為順治出家之所,那麼順治出家是否真有其事呢?

(2)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