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絕壁上的傳奇——武夷山上的懸棺是怎麼放上去的(1 / 2)

武夷山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而其中最讓人為之著迷的是武夷山上的懸棺。

武夷山曾屬甌地。古時有過閩甌、越甌等稱,秦漢之際又分為東甌、西甌,武夷山則屬於甌人的活動中心。

有個原始故事:一位孤獨的老婆婆,收養了一個短尾人。老婆婆死時,這個短尾人刮起了一陣狂風,把老婆婆的遺體送到了懸崖之上。因為,短尾人是不凡的龍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來掃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節。

這是關於甌人的故事,說明了甌地武夷山的懸棺與葬俗似乎有很密切的聯係。“龍子”是疍人的自稱,這個短尾人就飽含了疍人的圖騰崇拜印跡。宋代的祝穆曾經寫道:“混沌初開,有神星曰:聖姥母子二人來居此山。眾仙立為皇太姥聖母。”

武夷山懸崖上的存放棺木的石洞聖母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母子兩人居於山中,與上述那個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正恰好對應麼?同源於古越疍人——“疍”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帶有明顯的母係社會的痕跡。這故事中所表現的葬俗,其實是出於後人對先人的崇敬,也就像人們所普遍猜測的那樣,極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懸棺葬這種禮遇,因為這種祭奠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四川宜賓珙縣的懸棺此外,這種葬俗必然與當時武夷民族意識有關。郭沫若先生考察時曾提出,這是一種屬於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懸棺數千”,那時,懸棺可能布滿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免受風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條件。為什麼要把它高擱在懸崖絕壁之上?

有的人提出,這是為了表達後人對死者的虔敬;有人提出,是部落酋長為了顯示身份、顯示勢力、顯示與眾不同的一種方式,其中也有子民們臣服的意識;有人以為這是為了保護尊者的遺體不受野獸的侵擾,以保佑亡靈平安無恙;有人以為這是古人山嶽崇拜意識的體現,是為了使亡者的幽靈更便捷地升入天國……

那麼,武夷山上的懸棺葬俗對其他地方的殯葬風俗有多大影響呢?武夷山作為懸棺葬俗的發源地,為學術界所公認。隨著武夷人的遷徙、文化的交流,這種葬俗竟波及南方的14個省、區,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它的影響甚至波及東南亞。

武夷懸棺葬俗可追溯至夏禹時代,這種葬俗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江西貴溪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留下了許多遺物,有的仿屋宇造型,還出土了大量先進的紡織器材及織品,與武夷先民高度發達的紡織技術可謂一脈相承。

先秦時同屬甌地的浙江省的臨海,在東漢時還有懸棺葬的習俗,是安家族人所尊奉的習俗;而在台灣都蘭,也有屬於先秦時代的岩棺遺物;湖南有楠木洞,石縫中有船,俗稱仙人所居沉香船的地方;貴州安順有牛角苗者,“人死,用棺以窯藏,掛於岩上”的風俗;而這種懸棺葬俗,在四川分布最廣。三峽有所謂“兵書寶劍匣”;在龍河兩岸,隨處可見“鑿岩為穴,置棺以葬”的岩棺;在小三峽一帶則又可見以棧懸棺;而四川宜賓珙縣境內現存的懸棺之多可謂全國之最。

近年來,考古人員又在武夷山東部的鬆溪縣,發現了一個“千棺洞”,內藏三四百具明清時代的棺木。由於數千年的發展,這種葬俗文化的內容因而顯得格外豐富。棺形由船簡化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