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溪縣的“千棺洞”武夷船棺以其神秘性和獨特性吸引了千百年來的無數過客。它的形製是什麼樣的?考古人員在武夷山的觀音岩取下的一號船棺殘長3.54米,寬0.56米,高0.78米,棺內空長2.16米,棺的頭部和尾分別向外延伸,各有一洞,棺底兩端向上翹,有明顯的船形。棺蓋頭部伸出,頭略翹。那麼,這樣沉重的船棺又是怎麼放進山洞裏的呢?
觀音洞的一號船棺《晉安逸誌》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說:一個叫遊三蓬的青年是秦國人,年少的時候就成為了孤兒。一天,遊三蓬正在和弟弟打漁,在一個叫泊梅溪的渡口遇到一個請求借渡船一用的老翁,老翁穿著破爛,遊三蓬問老人想坐船到哪裏去,老翁回答:“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將大宴群仙,所以我要參加宴會,不知道你們想不想跟我一起去呢?”兄弟兩個聽到老翁說的話,很高興地答應了,老翁就讓兄弟兩人閉上眼睛,坐在舟中不要睜開眼睛,兄弟二人閉緊了雙眼,聽著耳邊響起了大風,感覺就像在飛一樣。不一會,老翁叫他們睜開了眼睛,而他們則已經到了很遠的地方了。
武夷民間還傳說:“有個仙人乘舟渡月而來,船馬上就到達地麵,結果被一個女子看到了,於是,仙人就變成白鶴飛走了,而把船留在了這裏。”
同樣盛行懸棺葬的四川宜賓珙縣,傳說是變成神鷹的黑衣力士用手托舉升上陡壁。三峽附近則傳說:“昔人於江上鬥龍船,忽飛起置今處”,說是自己飛上去;廣西則記載:“人謂神巫有奇術,能將棺木深夜飛升……”;《太平廣記》中則寫道:“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這些故事,其實都是人們對這個千古之謎百思不得其解之後的附會。傳說畢竟隻是傳說,它代替不了事實,也代替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
嚴峻的生活環境,強悍的習性,獨特的信仰,再加上他們的勇敢和智慧,武夷族的先人為了讓死者享受永久的冥福,他們在峰巒溝壑間,舉行了一次又一次隆重的葬禮,在武夷山上留下了這些永恒的祭奠。所有放置船棺的洞穴,上到峰頂,下至崖穀,都至少有數十米之遙,而所處的峭壁大多陡峭,令人們根本就無法攀援。武夷族先人是用什麼方法將船棺放進岩洞之中的呢?
大藏峰的金雞洞有人根據明代的記載,提出可能是從岩頂將棺木懸吊垂下至洞穴後,將棺柩移入洞穴的。如唐以前的五溪蠻,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但三四千年前人類還未發明使用轆轤等機械,船棺僅長就近5米,形體巨大,難以控製,有的岩石突出,會將船棺撞毀,何況有的山峰本身就無法攀登。又怎麼可能架棧道將船棺移入呢?
武夷山自古就有許多飛閣棧道的記載,雖然架設棧道的工程浩大,但武夷懸崖多是單獨成峰,突兀峭拔,無緩坡可供架設。有人發現在某些峭壁間似有插孔做棧道的痕跡,但考古人員曾仔細觀察過,在陡峭的懸岩峭壁間根本就沒有棧道的任何痕跡。
那麼,是否可能用搭設台架的方法升置船棺呢?因為廣西有這樣的先例,但是且不說搭設三五十米的台架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而大藏峰的金雞洞,下臨深潭,水流縈回,台架又何處可搭呢?
眾說紛紜,卻未能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大概是各種手段都兼而有之?至今人們還在力圖互相說服,而4000年前生活在的武夷的先人早已悄悄地把仙舟高高地擱在懸崖峭壁之上了,留下這個令一代又一代後人絞盡腦汁也難以解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