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是清朝入關挪位置之前的皇宮,也是愛新覺羅氏的龍興之地。300多年前,清朝的開創者就是在這裏,邁出了他們入主中原的第一步。由於史料缺失,沈陽故宮仍然有許多待解謎團。為此,專家們各持己見,眾說紛紜。
謎團之一,罕王倉促遷都是否隻為保江山龍脈
沈陽故宮平麵示意圖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以銳不可當之勢挺進遼東,並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東重鎮遼陽,大興土木,修築宮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農曆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盛京(今沈陽),諸親王、臣子當即強烈反對,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
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傳統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裏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3座寺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但是,3座廟宇隻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裏的龍脊梁並沒被壓住。
崇政殿正麵圖於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努爾哈赤認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城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為沈水,而河的北岸為陽(風水中有關陰陽的規定為:山的南麵為陽、北麵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所以又稱“沈陽”。
當然,傳說似乎過於神奇,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教授和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表示,中國曆來建都建城,風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陽在渾河之陽,上通遼河,遼河又通大海,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但是兩位專家同時又指出,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出於戰略進取上的考慮。
首先,沈陽乃四通八達之處,其地理位置對當時的滿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鮮,進退自如。
其次,原先的都城遼陽由於滿漢混雜,人口眾多,民族矛盾衝突嚴重,而沈陽當時還隻是個中等城市,人口少,便於管理,這樣可以避免滿漢矛盾的激化。
謎團之二,沈陽故宮究竟何年開始建造
由於史料沒有任何明文記載,沈陽故宮究竟何年開始建造,一直是曆史上的一大懸案,也是曆史學家們爭論的一個焦點。
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說,“這可能是因為修建皇宮是件勞民傷財的舉動,清代統治者認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宮殿本身也就是為皇帝建個家,沒必要將具體建造年份寫進史書。”
然而幾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在當地發現了一本《侯氏宗譜》,其中關於修建遼陽東京城和沈陽盛京城的記載非常詳細。
崇政殿側麵圖根據《侯氏宗譜》記載,負責為沈陽故宮燒製琉璃瓦的侯振舉家族是“於天命九年間遷至沈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專家據此推斷,沈陽故宮應該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開始建造的。但佟悅卻不讚同這一說法,他認為,《侯氏宗譜》中所說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舉一家遷居沈陽的時間,而不是說侯振舉搬到沈陽後就立即開始建造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