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關於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隻說了兩句話: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後,傳位於太宗”。而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曆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文瑩是宋朝初年的一個關心時政的和尚,專門收集宋初至仁宗時期的朝野軼事,他在《湘山野錄》中記述道: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上,趙匡胤到湖邊觀看天象,開始天氣晴朗,突然間陰雲四合,狂風大作,居然下起雪雹來,宋太祖趙匡胤心中不悅,召來弟弟趙光義,在萬歲殿對酌,你一杯,我一盞,喝得也還暢快,後來,太祖瞪著兩眼,似乎有什麼話要說,光義就叫宦官、宮女盡行避去,守候在外麵的人隻是遠遠看見屏風之上,燭光搖曳,人影散亂,趙光義時時離席,好像喝醉了酒的樣子。
這時已是三更,紛飛的雪花在地麵積了數寸,猛然間聽到了斧聲,好像是趙匡胤在用斧頭砍雪,一邊砍著,一邊高聲叫道:“好做!好做!”後來就睡了,鼾聲如雷。趙光義也睡在裏麵,將近五更,周遭寂無聲息。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於是,趙光義接受了遺詔,在靈柩前即了帝位。
《燼餘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趙光義,但力不從心,砍到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在《涑水紀聞》裏記載:宋太祖去世的時候,已經四鼓。宋皇後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德昭叫來,王繼思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就直接去找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決,王繼恩說:“再猶豫,皇位就是別人的了!”
宋太宗於是,兩人一道踏著積雪步行到宮門,宋皇後問:“是德昭來了嗎?”王繼恩說:“晉王來了。”宋皇後看見晉王,說不出的驚詫,後來突然醒悟過來,淚流滿麵地對趙光義說:“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給你了。”(官家,是宋朝宮廷內對皇帝的稱呼。)晉王也流著眼淚說:“我們共保富貴,你不要擔心。”
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後的意見。說是杜太後臨終之際,召宰相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後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後的恩德與福蔭。”太後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後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於金匱之中。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光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
但是,這一切,都使人們產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趙匡胤死時的“燭光斧影”
宋太宗《湘山野錄》出現的比較早,主觀成分也似乎較少,然而卻留下了許多疑團: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裏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裏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
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目的:當然是為了皇位。
二是王繼恩假傳聖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後的旨意,本該傳趙德昭,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麼?
這種說法,隻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金匱之盟”的真偽
杜太後去世的時候,趙匡胤還隻有34歲,正值壯年,這時趙匡胤的兒子德昭已經14歲了,轉眼就是大人了,即使是趙匡胤三五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像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麵,以杜太後的賢明,絕不會出此有悖常理的下策。
那麼,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趙光義的意思呢?據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趙光義留守都城,而對於軍國大事趙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太祖不聽,趙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