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日暮東陵——清東陵是如何被盜的(1 / 3)

清東陵一角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代的帝王陵寢,從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為清初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三個陵區。而最著名的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昌瑞山南麓,清東陵埋葬著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鹹豐(定陵)和同治(惠陵)5位皇帝,以及慈安(普祥峪定東陵)、慈禧(普陀峪定東陵)等14個皇後和136個妃嬪。

清朝曆史有漫長的268年。經過兩個多世紀的搜刮,統治者積累了無盡財寶。帝後們生前窮奢極欲,死後更是把大量稀世珍寶埋進了自己的墳墓,期待著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

清東陵之所以比其他兩個陵區出名得多,不僅是因為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後這三位清史上名頭最大的帝後埋葬在這裏,更多是因為清東陵在民國發生了被盜掘的大案。

清朝未亡的時候,駐紮在東陵進行護陵的八旗兵總兵力達3157名。而且在清朝的律令中規定:“有車馬過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杖一百;如延燒殿宇牆垣,為首擬絞監候,為從杖一百,流三千裏;樹株關係山陵蔭護,盜砍與取土、取石、開窯、放火者,俱於山陵有傷,亦大不敬也。不論監守常人,為首者斬,為從者充軍。”對皇陵“大不敬”或者破壞之人,懲處極其殘酷。

在這樣嚴密的護衛下,直到溥儀退位、清朝滅亡之時,清東陵的護陵人員、機構仍然承襲清製。然而清朝已垮,昔日的神聖禁地再也難以維持那份尊嚴。按退位優待條件,民國政府每年撥發白銀400萬兩供清室支配,但由於民國政府的拖欠,以及溥儀小朝廷的揮霍,用於東陵各機構人員的俸銀俸米首先減半支付。

陵墓神道前的石像勉強維持到1914年,守陵人員以薪餉無著、亟須解決旗民生活困難為由,推舉護陵大臣報請溥儀準予開墾陵區土地,用以維持生計;此後,對東陵土地和林木的破壞逐漸升級。

在短短10餘年中,東陵區原前圈、後龍的“儀樹”和“海樹”被盜伐一空,當年群鬆蒼翠的萬頃青山,到1928年已變成濯濯荒山,東陵環境遭到了空前摧殘。

更為嚴重的是,在把持北洋政府的張作霖奉軍潰敗、北伐軍到來之時,東陵處於無人過問管理的真空狀態。東陵的地麵建築被各路軍閥和當地土匪盜劫拆毀,先是各殿宇所有銅製裝潢,如銅釘、銅字等全部被盜,繼而各殿隔扇、檻框、窗欞被拆盜一空。

身為護陵大臣的毓彭,見時局如此混亂,也不再盡心守護,開始串通監守人員將各陵隆恩殿前月台上陳設的大型鼎爐、銅鶴、銅鹿等拆運偷售,中飽私囊。當地居民見護陵大臣都監守自盜,更認為陵寢宮物可自由取奪,於是紛紛湧進陵區,群起拆毀殿庭,肆意盜賣。其間有一夥盜賊趁著混亂,竟掘開了惠妃陵寢,進入地宮,拋棺揚屍,盜走了大量珍寶。

東陵大盜孫殿英有了這個開頭,清東陵好比一塊敞開放置的大肥肉,眾多軍匪、強盜瞪著血紅的眼睛垂涎欲滴,東陵浩劫已隻是時間或遲或早的問題。

孫殿英之前,著手盜掘清東陵的是馬福田和王紹義。馬福田原為土匪,糾集一幫人靠綁票過日子。

1927年,馬福田接受招安,帶著其600餘人的匪幫加入奉軍,搖身一變為團長。王紹義早年當過修墓工匠,從20歲起加入匪幫,後來成為馬福田的親信參謀。

1928年6月,在北伐軍的打擊下,馬福田見奉軍大勢已去,便將其人馬拉上山重新為匪,在老家馬蘭峪打家劫舍。他一邊幹了幾起搶奪錢財並火燒十幾家商鋪的“小生意”,一邊派人潛入東陵窺測動靜,看有無盜掘的可能。盜掘東陵是他藏在心中多年的夢,這個時候正是奉軍退走而北伐軍還未開來、東陵沒有一兵一卒看護的真空時候,他大喜過望,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絕好時機,此刻不幹,更待何時?馬福田立即率領匪眾開進東陵,開始實現他多年的願望了。

在短短的幾日內,東陵地麵殘存的所有值錢的物件以及黃花山中的幾座皇家墓葬,幾乎被他率眾匪洗劫一空。就在馬福田對東陵內帝後的陵寢正要下手的時候,孫殿英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