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畫像如果問世界上哪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動人數40萬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幾乎被挖走了一半。
然而,時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拋棄、不放棄”地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遺體。我們不禁要問,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的屍骨都湊不齊了,為什麼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
這事得從乾陵的修建說起。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千米的梁山上,距離古城西安76千米,修建於公元684年,曆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質的山峰,三峰聳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當時百姓稱為“奶頭山”。
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征。唐代的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於女主。所以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唐高宗李治畫像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詔令當時朝野聞名的大術士袁天罡和李淳風,要他們為唐高宗選擇一塊風水寶地。二人分別遍遊九州,回來後交旨都說選在了乾縣的梁山上。武則天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頂,袁天罡說他在這裏埋下一枚銅錢,李淳風說他在這裏釘下一枚鐵釘。刨開土後,李淳風的鐵釘正好紮在袁天罡所埋的銅方孔中,在場的人無不拍手驚奇。於是,武則天便把陵址選在了梁山,即現在的乾陵。單從風水來說,乾陵就超過了唐朝所有的帝陵。
乾陵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曆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曆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後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製,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二人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神道兩側的石馬勢的山巒之上。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製,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千米。據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裏”,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
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麵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至於裏麵的寶藏,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4間石洞,洞裏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
無字碑史書記載,李世民在遺詔裏說要將《蘭亭序》枕在他腦袋下。也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時期的耀州刺史溫韜曾經盜過昭陵,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後人推測《蘭亭序》十有八九就藏在乾陵裏麵。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曆代所有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中,他的反動程度僅次於明末的張獻忠。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