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兩側的武官石像這時,有人告訴了黃巢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築完乾陵後剩餘的原料。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鏟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時剩下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300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時期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他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現在隻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再次破滅。和黃巢一樣,溫韜也興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沒有再繼續挖下去,而是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乾陵地宮的壁畫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慈禧墓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用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當他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從墓道裏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卷風,頓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7個山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裏還敢再向前。據說,孫連仲的一個團生還者寥寥。當地人流傳:“因武則天是山西人,她最恨老家的人來掘她的墓,所以那7個山西兵必死無疑。”就這樣,乾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新中國成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農民發現了乾陵的墓道。1960年,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並於同年的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發掘顯示:乾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全部用長1.25米,寬0.4~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南寬北窄,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熔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從而證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武則天是一個善於用時間打敗一切的人。她14歲入宮,先是用18年時間當上了皇後,然後又用35年時間當上了皇帝,死後又用1200年時間證明了自己陵墓的堅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就連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還念念不忘向中央提議批準發掘乾陵。可以說武則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後征服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