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畫像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社會動蕩曆時最久的時期。由於諸侯並起,群雄逐鹿,戰亂頻繁,這一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為了生存,許多人都選擇了以盜墓為生。於是,盜墓活動異常猖獗,由此而導致了防盜墓手段的花樣翻新。
其中疑塚和秘葬兩種防盜措施最為常見,也是這一時期出現最多的喪葬形式。不少名人都采取了這種形式。如東晉十六國時的後趙皇帝石勒、石虎死後就設置了疑塚,後來有人曾盜掘石氏二陵,結果裏麵空空如也。
關於其設疑塚之事,《鄴中記》一書中記道:“石勒陵在襄國城西南三十裏,名高陵,不築牆,不種樹,立堂皇五間,安攢圖勒大臣像。又於堂皇東立重陵,虎陵在鄴西北角,既葬鄴中便即其封城,故未有名。或雲尋被掘,凡此二陵皆為偽葬。石勒、虎自別葬於深山。”而石勒母親王氏死後,因懼怕政敵來盜毀墳塚,也采取了秘葬的方法。
南燕皇帝慕容德死後,其出葬方式為“乃夜為十餘棺,分出四門,潛葬山穀”,使後人“竟不知其屍之所在”。關於秘葬,最神秘的故事莫過於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諸葛亮了。
武侯祠相傳諸葛亮因為魏延夜闖進門,延壽之法被破壞後,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遺書後主劉禪,囑咐劉禪要在他死後,將屍體入棺,由4名士兵抬著一直向南走,杠斷繩爛的地方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對這位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的丞相的最後遺言,後主劉禪又怎麼能不遵守呢?於是他就命令4個壯漢,抬著諸葛亮的棺材一直往南走。
這4個壯漢抬了一天一夜後,終於因體力不支再也抬不動了,但是此時杠未斷,繩也未爛。最後4個人商議,將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算了。回去後,他們向後主稟報說已經將丞相的棺材埋葬在了杠斷繩爛的地方。劉禪聽了4人的稟報之後覺得不對勁,怎麼隻有一天一夜的時間,就會杠斷繩爛呢,肯定裏麵有貓膩。於是,後主將4個人抓起來嚴加審問。4個壯漢經不起皮肉之苦,隻好招認。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4人殺死。但是,四壯漢被殺後,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諸葛亮到底埋葬在何處了。
劉備墓這個故事至此就該結束了。但是後人猜測,諸葛亮機智過人,這一切都應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因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後蜀國必為司馬氏所滅,而蜀國滅亡後司馬氏必會來挖他的墳墓以泄恨,所以他在自己死後“導演”了這出戲劇,以保自己死後的安寧。
曹操與孔明,都采取了隱秘的辦法處理自己的身後事,但前者被認為是一種“奸詐”,後者則被理解為是一種“機智”,其中的微妙之處,頗值得後人細細玩味。
諸葛瑾畫像這一時期,陵墓被盜者難以計數,單是名人陵墓就有不少被盜掘的。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內,有一座藏在茂林修竹之中的古塚,這就是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之墓,名為惠陵。
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出身孤貧,白手創業。但他百折不撓,屢敗屢起,終從一販履織席之士,成為雄踞一方之主,世人皆稱其為英雄。所以,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蜀先主廟》一詩中不由得感歎:“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這股英雄氣甚至鎮住了盜墓賊。
根據《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近有盜發蜀先主墓,見兩人張燈對棋,侍衛十餘。盜驚懼拜謝。一人顧曰:‘爾飲乎?’乃各飲以一杯,予以玉腰帶數條,命速出。盜至外,口已漆矣。帶乃巨蛇氣。視其穴,已如舊矣。”這個故事顯然有點荒誕不經,但劉備墓被盜過,卻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