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發掘工作進行得異常迅速。在這20具骸骨下麵的土層裏,考古人員很快又發現了一具棺木。打開棺蓋,裏麵赫然又是一具人骨遺骸。這樣的木棺,之後又發掘出160多具。不僅如此,進一步清理棺木時,考古隊員發現,這些躺在棺木裏的自願的殉人,他們的下肢,全部詭異地蜷曲著。
考古專家想起了史書上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秦人中盛行屈肢葬,即在人剛死之時,用布帶將其下肢向上卷曲捆紮,然後入棺埋葬。這種獨特的葬式,將墓主人進一步明確指向了秦人。
但是,西藏阿裏高原的古象雄文明,和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嶺南早期文化,以及距今約4000年前的黃河上遊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這些古老文明所遺留下來的墓葬裏,都曾發現過屈肢葬。所以由此就論定這個墓是一座秦墓,顯然還有些勉強。
就在此時,陝西省考古所另外一支考古隊的工作,獲得重大突破。1977年以來,在鳳翔縣城南,春秋時期秦國的雍城古城遺址,以及墓葬和其他居住區遺跡陸續被發現。
這個神秘的大墓,就處於雍城遺址範圍之內,而且和這個神秘巨墓同樣“中”字型的大墓,又陸續出土了18座,由此可以確定,眼前的大墓,是秦墓無疑。
確定古墓為秦墓之後,考古隊最想知道的,就是墓主身份了,這最後的謎底的揭曉一等就是10年。直到1986年,在墓室中部,主棺棺頂才露出土麵。
構成主棺的東壁、西壁及棺底、棺蓋的所有南北向柏木,兩端均有榫頭伸出,在主棺南北兩側,湊成長方形的如同櫃子一般的形製。
這個不同尋常的木棺造型,讓考古專家想起史料上的記載,按照《周禮》,南北有各向椽頭伸出的棺葬方式叫“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是周朝天子的喪葬規範。
這讓考古隊員大惑不解,按照《周禮》,作為諸侯國的秦,即便是國君,也無權享有這樣的喪葬規範。驟然出現的疑問推翻了先前所有的假設。而一切疑問,也許隻能等開棺之後看到墓主才會明白。但是,由於盜墓賊的幹擾,當考古人員打開棺蓋後,在其主棺內,隻發現了一段股骨,除此之外,棺內空空如也。這個神秘的大墓,也許注定要留給後人一個不解之謎。
但是事態的轉機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在大墓底部,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了很多石頭的殘片。在主棺棺頂上發現的石頭殘片,拚湊出一雙長約一尺的石鞋底,石鞋底東西向放置,底下是鮮紅的朱砂。
對墓主身份的確定,石製鞋底並不能提供更多線索。但是接下來的發現就有著突破性的意義。考古隊員清理出的另外一些石頭殘片,發現是石磬,一種古代樂器,在石磬邊緣,竟然有銘文。後來,銘文被小心地拓印下來,專家破解的結果,認定銘文記載了一次宮廷宴樂活動,大墓的主人,是活動的召集者。銘文裏“共桓是嗣”幾個字,說明了他的身份。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共桓是嗣”就是說“共公和桓公的繼承人”,照此推測的話,繼承人就是秦景公。
躺在“黃腸題湊”內這個巨大棺木裏的墓主,身世終於被人們破解。景公是秦第14代統治者,是秦始皇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繼位,在位40年。
那時的秦國,已在雍城雄踞百年,國力也日漸強大,從景公死後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黃腸題湊”葬式,可見秦的雄心已經超出關中一帶。秦景公墓後來被稱為秦公一號大墓。至此,這個中國迄今發掘的最大古墓,身世終於大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