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諧社會需要音樂教育(2 / 2)

三、現代社會的音樂教育

現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一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播媒介先後進入教育領域,造就人們身心多方麵協調發展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這些物質和精神的變革,不斷向音樂教育提出新的挑戰。當今音樂教育改革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一是開放性。音樂教育成為開放性的係統,納入整個國民教育的機製、以適應並促進社會的發展;二是多樣化。由於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政洽、經濟、文化,以及需求上的差異,音樂教育的體製、結構,形式以及教材都應該多樣化。這種趨勢和潮流,體現在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社會與家庭音樂教育的興起。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推動了教育觀念的更新,特別是對美育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強化,人們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如80年代興起的吉他、鋼琴、電子琴、手風琴、揚琴、古箏熱。特別是許多城市的早期音樂教育活動異常活躍,社會的、團體的、個人的多種音樂教學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這種帶有自成體係的多軌製性質的音樂教育,雖然在師資水平等方麵還有待提高,管理也尚需加強,但卻蘊含著極大的生命力、這對完善我國音樂教育機製、使音樂教育朝著開放、多樣的方向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育對象的全民化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是構成社會音樂教育的兩個基本要求。一般說來,社會音樂教育大多是具有業餘的性質。這主要是因為受教育者利用學習和工作之餘,通過某一方麵音樂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以滿足自己的藝術愛好和誌趣,提高音樂技藝水平,豐富文化生活。由於兒童與青少年處於對音樂魅力表現最敏感的階段,同時又是培養對音樂藝術的愛好、掌握藝術技能的最佳時期,所以兒童與青少年是社會音樂教育的主要對象。社會音樂教育是整個國民音樂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和學校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有互補作用,共同構建完整的社會音樂教育係統工程。由於社會音樂教育覆蓋麵大,影響麵廣,所以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音樂教育的實施狀況。另一方麵,社會音樂教育又受政治製度和經濟發展等條件的製約。安定的政治氛圍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是發展社會音樂教育的基礎。

另外,社會音樂教育和學校相比具有在教學內容上的靈活性和形式上多樣性的特征。在教學內容上,可根據教育對象的現有水平和培養方向自編教材或選用適用的出版教材;可以單科教學,也可以搞理論與技術方麵的綜合教學。在教學形式上,可以從實際出發,不拘一格地選用適合“教”與“學”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