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樂與社會的密切關係
音樂是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反映,它不僅來源於社會生活,而且具有巨大的社會作用。當然,這種藝術效應隻有通過心靈對流動音響的審美感受才能完成。因此,對於審美主體來說,音樂的作用是在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而對於全社會來說,音樂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對於整個社會風尚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各門類藝術中,音樂極富群眾性。它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廣泛的。過去疾風暴雨般的革命戰爭年代,許多優秀的革命歌曲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音樂則更全麵地體現了它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等社會功能。無數音樂藝術實踐和社會文化生活實踐證明,音樂離不開社會,社會需要音樂。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廣播、電視、錄音、錄像等視聽方麵的大眾傳播媒介,成為傳遞音樂信息的最佳載體,不僅使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傳遞迅速,覆蓋麵大,而且隨著電聲技術的發展,音響效果更趨於逼真、感人。音樂對時空占有量的激增,無疑更增強了音樂社會化的屬性。
音樂與社會的密切關係,早就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和興趣。萌芽於19世紀下半葉的音樂社會學,陸續探討了社會音樂生活、音樂與社會的內在聯係、音樂發展演變的社會規律、音樂聽眾與音樂本身的關係等課題,特別是通過對聽眾類型分組進行音樂感知方麵的定量測試後,明確地提出“必須對各層聽眾進行大規模的.而且是專業性的、具有現代水平的音樂普及教育工作”。
二、音樂教育必須麵向全社會
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本身無疑具有某種潛在的教育價值。這種教育因素的社會影響,大大地超過了學校音樂教育。學校難以解決早期音樂啟蒙教育和成人終身音樂教育問題;對在校學生來說,學校音樂教育仍然無法解決校外音樂教育問題。而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校外的社會音樂信息量更大,對他們的影響遠遠超過校內音樂教育。但它是一種無計劃的、自發性的音樂教育。教育社會學和音樂社會學都提示我們必須重視社會音樂教育,以促進人的全麵和諧發展,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
另一方麵,當今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需要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進步,廣大群眾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渴求與日俱增;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使音樂在促進人的身心多方麵協調發展的功能日益增強;國際文化交往的頻繁導致社會音樂文化良莠並存,更需要廣大民眾音樂欣賞、音樂鑒別能力的提高。
這些客觀現實清楚地表明了音樂教育必須從學校中走出來,麵向全社會,樹立大音樂教育觀,以全方位、多形式的社會音樂教育網絡來提高全民族的音樂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