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動態(2 / 2)

第四,確立反映音樂課程本質特點的教學目標。對於音樂教學目標的確立,許多國家和地區都不約而同地擯棄了以往把音樂知識技能作為音樂教學首要目標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強調音樂興趣愛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強調通過音樂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培養全麵、和諧、充分發展的個體。如美國強調“開發人的潛能,提供創造和自我表現並享受成功的機會”;德國強調“音樂麵向每個學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須得到發展”;日本強調“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和豐富的感受音樂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英國強調“發展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俄羅斯強調“培養個性,促進智力發展”;香港強調“培養喜愛音樂及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並提高兒童自律、表達、專注和協調的能力”。概言之,音樂教學目標確立的指導思想已由片麵地強調“通過教育學習音樂”轉變為更多地強調“通過音樂進行教育”,把音樂教學目標的關注點從“音樂”轉向了“人”。

第五,加強音樂教學內容的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目前世界上各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大都放棄了對西方音樂的盲目推崇或對本民族音樂的固步自封,一致認為音樂教育必須融合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隻有這樣,音樂教育才有出路,才能走向世界並保持領先優勢。像日本音樂教育就較好地融合了東、西方音樂文化。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所規定的九大音樂學習領域中也特別包括了“理解世界各類音樂”。而在長期采用傳統英國模式的澳大利亞音樂教育中,英國文化的主導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如南非認為其音樂課程內容必須擺脫以歐洲為核心的傳統模式,擯棄西方排他思想的音樂教育體係,建立民主的、多元文化的、代表整個國家各民族共有的音樂遺產上的音樂教育體係。而一直是西方音樂占絕對主導地位的韓國音樂教育也意識到音樂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導學生將正宗的韓國音樂與西方音樂及其它文化的音樂融會貫通。

第六,不同音樂教學法體係的自身完善與走向融合。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多種著名的音樂教學法體係相繼創立並得到推廣普及:包括以本原性教育理念和元素性教學內容及方式統轄音樂學習起點、過程和最終目標的奧爾夫教學法(德國),以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為主要特征的柯達伊教學法(匈牙利),以試圖通過體態律動使學生聽覺與動覺有機結合進而達到心理生理和諧發展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瑞士),以讓所有孩子喜愛音樂並在音樂中成長為教育目標的卡巴列夫斯基教學法(俄羅斯),以“合乎人性”的訓練並倡導幼兒於早期接受音樂陶冶的鈴木教學法(日本),以及從創作、美學、曆史、評論的角度學習音樂的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美國)等。這些教學法體係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對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均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由於它們往往是強調音樂教學的某一方麵,解決的隻是音樂教學的一些局部問題,因此,在普及推廣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諸多的局限性。為此,上述各種教學法體係都在努力完善自身,正是這種自我完善導致了不同教學法之間尋求互補、走向融合的趨勢。這種趨勢包括:都重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強調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特別是電腦多媒體進行教學,強調通過親身參與音樂活動來加強音樂體驗,強調通過創造性的教學來開發學生音樂潛能,強調教學必須以激發音樂興趣與培養良好態度為基點並視之為學生在音樂方麵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等。這些教學思想無疑將是今後音樂教學發展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