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些功能是音樂教育沿著正確軌道有序運轉所產生的正效應。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教材、科學的教學方法、合格的師資、一定的教學設備是這種正效應賴以產生的運轉機製。如果這些內部調節機製失控,音樂教育必然呈離軌逆向狀態運轉,自然會出現某些負效應。例如以那些淫穢、庸俗、格調低劣的音樂作為教材,會使人們的思想逐漸變得消極、萎靡。使用違背生理、心理條件的教學方法,也會妨害他們的身心健康。這既是我們對音樂教育功能的一種辯證認識,也是在整個音樂教育中所必須防止的不良傾向。
三、音樂教育在全麵發展教育中的地位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的“前言”中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陶冶高尚的情操,促進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藝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它學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
在學校教育中,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很多,內容也很豐富。如語文課中文學作品欣賞;美術課對人與自然形象地藝術再現;政治、曆史課中對社會真善美與假惡醜本質的揭示等,都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內涵。但是,在所有的美育內容中,音樂教育有著特殊的重要作用。
綜前所述,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審美性,這種審美性質是以音響為表現手段。構建成富有動力性結構的審美形式,通過“訴諸心靈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聲音所顯示出的這種內容精華表現”來實現其自身價值。由於音樂不是表現事物本身,而是直接抒發人的內心情感世界,這種情感活動、靈活、準確、細膩,是主觀情感的審美體驗。所以,音樂能夠以真摯、生動、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撥動人的心弦,比其它藝術能夠更直接、更有力地“使人的心靈爆發出火花來”(貝多芬語)。它的“節奏與樂調有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最深處”(柏拉圖語)。因此,音樂的美感力量既是獨特的,又是巨大的,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可以涵蓋和替代。
音樂作為學校教育的內容之一,它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鑒賞、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這種審美教育有著豐富的內涵,如對情感的理性塑造和控製,對意誌的理性引導和調整,對感知、想象等能力的理性滲透和升華等。所以,這是一個情感、意誌、認知三個係統之間的相互滲透、交融的教育,從而達到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盡管許多非藝術學科都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美教育,但它們主要是分別承擔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麵的教學任務,其美感內容遠不及音樂充實,美感形式不及音樂生動,審美效果也不及音樂顯著,深刻。在學校美育係統中,這些學科隻能起輔助作用,不能取代和包容音樂在實施審美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
(二)音樂是促進全麵發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關於全麵發展教育組成部分的提法和認識,建國以來曾經曆過一些周折和變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美育的重要性重新被認識。《七·五》計劃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麵發展的方針”。國家教委領導也指出,“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隨著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構成我國社會主義全麵發展教育組成部分的觀點,不僅為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且在國家的許多文件中都作了肯定的表述。
作為美育主要內容之一的音樂,不僅不能為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所代替,而且還與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是全麵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