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教育的嶄新裏程(2 / 3)

此外,音樂還有保健醫療、商業廣告等實用功能。如古今中外都有著名學者、醫師用音樂治病的事例。到了現代,已崛起一門初具規模的音樂治療學。至於音樂用於商業廣告,這在當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中更為廣泛。不過嚴格說來,這些已超出藝術的範疇了。

通過以上簡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音樂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麵的,但又是有機聯係、相互滲透的。自然,要把這些功能轉化為卓有成效的價值,任務是十分艱巨的。它的真正實現,必須依賴於音樂教育。

音樂的功能和音樂教育的功能是一對既有密切聯係、又有明顯區別的概念。從總體上來看,它們的功能都具有一種精神價值。大目標是一致的,即:都體現了音樂的美育作用,都有社會的屬性,都以人為服務對象。但是一般說來,音樂教育的功能包含著更明確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有更合理,更完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因此,它的功能雖然在人類社會呈局部狀態體現,但卻是一種有組織的自覺社會行為,其教育效果比自發的音樂活動明顯增值。

關於音樂教育的功能,是一個至今還在不斷深化認識的理論課題。同時,由於教育的種類、層次不同,因此,各自的功能作用也有差別。這裏,我們僅粗淺地談談它的一般功能:

(一)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培養高尚道德品質。這就是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音樂教育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中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能力的同時,心靈得以淨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精神人格,達到祟高的精神境界。總之,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即在培養和發展年輕一代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方麵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促成個性自由和諧的發展,提高人的整體素質。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一種具有節奏性、平衡性和有機統一性的完美音響運動形式。它積澱著人的情感和理想,是一定社會內容的特殊反映。受教育者參與的感知、聯想、想象、理解等心理過程可以在一種自由、和諧的狀態中發展。因此,人們的品格可以得到良好的塑造,促成個性品質向著完善和優化的方向發展。此外,在音樂排練和演出活動中,既可以形成人們的群體意識和協作關係,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也可以使他們的個性品質受到鍛煉和檢驗。各種音樂技能的訓練還有助於人們的自製力、毅力、耐心、細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而促進人整體素質的提高。

(三)發展多向思維,啟迪智慧的增長。音樂教育的過程主要是形象思維的運用和發展過程,但由於音樂不是單向思維的載體,因此音樂學習過程中的心智活動存在著多種思維方式的參與。諸如音樂的無語義性有助於人們通過發散性思維導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音樂與數學的某些對應、比例關係和內在聯係,又可啟發人們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從現代科學關於人的左腦為“數字腦”、右腦為“模擬腦”的研究成果來看,這種多向思維的交替運用,可以調節大腦興奮和抑製功能的平衡。結合聯想、意象、記憶、想象等多種心理過程,有促進智力開發的作用。例如通過音樂教育可以提高聽覺和視覺的綜合感知能力、幻想和創造性想象力、信息記憶力和反饋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等。所以,法國大作家雨果曾把音樂比做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

(四)促進身心協調健康地成長。音樂教育對正在發育中的在校學生生理的正常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那些健康優美的歌(樂)曲,可以給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審美享受,有消除疲勞、調節精神的功效。聽覺訓練可以訓練學生敏銳的視聽覺,使二者具有靈敏、準確、協調同步的反應能力,從而達到“耳聰目明”的效應。歌唱教學可以鍛煉呼吸器官的功能,增加肺活量,同時通過發聲和咬字吐詞訓練,會使口齒清楚;許多樂器和律動的學習,還能鍛煉手指乃至整個身體的靈活和健美。

(五)全麵提高人們的音樂修養。這是音樂教育最基本的本體功能。即:音樂教育具有培養和提高人們感受音樂、鑒賞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能力的作用。這些音樂本體功能是審美教育的基礎,是不能忽視的。因為“你要鑒賞藝術的話,就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馬克思語)隻有音樂教育本體功能的參與,才能共同構架音樂教育的價值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