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國家有關部門在這一時期製定了一係列關於音樂教育的方針政策,中央領導也發表了一係列的講話,這些方針政策和講話涉及到了各級各類學校的音樂教育,這在思想上、政策上十分有力地保證和促進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科學、完整體係的建立。
為使學校音樂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切實提高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人們對音樂教育的認識水平、管理水平、教育教學水平,這一時期,國家有關部門以務實和創新的精神,進一步采取了許多有利於推進學校音樂教育教學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舉措。
這些舉措包括:1994年7月,國家教委下發了關於在普通高中開設“音樂欣賞課”的通知,改寫了四十餘年我國高中不開音樂課的曆史。為提高教育行政領導對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1994年6月和1996年11月,國家教委分別組織舉辦了第一、二屆全國省市教委主任美育學習班。1996年11月,國家教委召開第二次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會議,會議對音樂教育進行了全麵總結和部署。1997年8月,全國250名中小學優秀音樂教師在人民大會堂受表彰,在全國範圍內表彰優秀音樂教師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切實提高了音樂教師的地位。為使藝術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依法治教”,把藝術教育工作納人到法製化的軌道,1997年開始,有關方麵開始著手製訂《藝術教育工作條例》。為了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提高音樂教師素質,國家教委自1995年開始,定期舉辦全國中小學音樂課(錄像)評比活動、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活動、全國音樂教育論文評選活動。在音樂教育的對外交流和理論研究方麵,這一時期中外音樂教育學術交流日益頻繁,主辦了國際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出版了許多具有較高質量的中外音樂教育理論書籍,召開了各類音樂教育理論研討會探討、澄清了學校音樂教育的諸多理論問題。這一時期,學生課外、校外音樂教育活動也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全國中小學生歌詠比賽,全國大學生文藝彙演,全國中小學生文藝彙大學生藝術節等全國性的音樂教育活動相繼舉辦,從一個側麵充分展現音樂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客觀上對我國美育事業的了深刻的影響,並為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思想上、理論上、實踐上的準備。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動員全黨同誌和全國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深化教育體製和結構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振興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實現黨的十五大確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而奮鬥。開幕式上,江澤民就我國的教育方針做了新的表述。即:“我們必須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標誌著美育被正式寫進教育方針,這是黨和國家為切實提高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所采取的最重大的、劃時代的和具有曆史意義的舉措。
作為會議的一項重要成果,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這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頒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麵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和健康成長。《決定》既明確地把美育作為全麵發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將其納入到了素質教育的大範疇,表明了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同時又特別強調了美育對其他方麵教育的滲透和影響,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問題。
不僅如此,《決定》的第六條還專條對美育問題做了科學全麵的闡述。首先,《決定》對美育的作用做了科學表述: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於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決定》明確而具體地提出了學校美育的任務、目標及其實施途徑: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人學校教育全過程。中小學要加強音樂、美術課堂教學,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數量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再次,《決定》豐富和擴展了美育的內涵,把社會美育大環境納人到了學校美育的範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為學校美育工作創造條件,繼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各類文化場所(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紀念館等)要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鼓勵文化藝術團體到學校演出高雅健康的節目。此外,《決定》還特別就美育的最薄弱環節-農村美育提出了要求:農村中小學也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因地製宜地開展美育活動。上述精神,無疑為音樂教育的具體操作落實提供了保障。
與1994年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相比較,這次會議對音樂教育的論述更為權威、科學、深刻、全麵,對音樂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更為具體,可操作性更強。這一切也充分表明,隨著三次會議的召開,黨和國家對音樂教育的認識有了一次次的飛躍,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有了一步步的提高。
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就美育和音樂教育的有關論述,是在“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議題下展開的,事實上還沒有賦予美育、音樂教育真正獨立的地位,音樂教育是從屬於德育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則賦予了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等幾方麵平等而獨立的地位,強調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既是相互獨立,又是相互滲透和影響的。
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對美育、音樂教育作用的表述是“全麵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美育、音樂教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並強調了其在促進學生全麵發展方麵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對音樂教育功能和作用的科學而全麵的認識,無疑對提高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美育和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上主要局限於課堂教學領域;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則將美育和音樂教育的實施途徑不僅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活動,融進學校教育全過程,而且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大環境,音樂教育的內涵由此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備受關注的議題,江澤民同誌的講話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都從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闡述了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音樂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教育,它不僅自身能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且還能有效地使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得以更新與改進。因此可以說,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實際上為音樂教育開辟了新的用武之地,使音樂教育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音樂教育是學校美育的最主要內容和最有效的實施途徑,美育被正式寫進了教育方針,美育在學校全麵發展教育中的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確立,這也標誌著學校音樂教育的地位問題也隨之得以解決。回顧新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五十年,它今天能在學校教育中真正擁有一席之地,其改革與發展能取得今天這樣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曆了極不平凡的、艱難曲折的五十年奮鬥曆程,來之不易。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音樂教育已進人了曆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隻要能夠緊緊把握這一良好發展機遇,21世紀的中國音樂教育必將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