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行知的音樂教育思想(3 / 3)

五、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

陶行知在注重音樂教育審美性的同時,非常注重音樂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他曾鄭重宣布:“教育沒有獨立的生命,是以民族的生命為生命。唯有以民族的生命為生命的教育,才算是我們的教育”。因此,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緊急時刻,他積極走在政治鬥爭的前列,用教育做武器,向敵人展開英勇的戰鬥。在音樂教育上,他大量選用愛國主義的教材,給學生施行愛國教育、抗戰教育。在他支持下的新安旅行團、山海工學團等組織都逐漸壯大起來的同時,他又積極鼓勵育才的學生經常走出校門,入工廠,下農村、進礦區,用藝術用音樂向人民大眾進行愛國宣傳教育,以激勵其爭民主、爭自由的鬥誌和勇氣。他多次組織育才音樂組師生到重慶這個國統區的重要城市演出,讓國統區的中、上層人士欣賞革命歌曲,擴展教育範圍。音樂組師生在主任賀綠汀的帶領下舉行的這些“兒童音樂會”都非常成功,曾得到一批知名人士的讚賞,對抗日宣傳及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揭露,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陶行知還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配合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他說:“我們要把民族自救的聲浪打到每一個聽眾的心裏去”。他還親自把這種“民族自救”的歌聲帶到國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用戰鬥的音樂進行抗日救國宣傳。1936年7月,他受救國會的委托,以“國民外交使節”的身份,自香港遠渡重洋,曆時3個年頭行程20萬裏,奔走於歐、美、亞、非大洲26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在各種場合,用各種手段,廣泛而深入地進行抗日宣傳。其中,唱抗日歌曲就是主要手段之一。他“教唱救亡歌曲,組織華僑歌詠隊,唱《義勇軍進行曲》,唱《新安旅行團團歌》。在開羅,他組織三十多人的中國留學生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在歸國途中的船上,還組織了一個歌詠團,請任光教唱救亡歌曲。這些舉動,極大地鼓舞了海外僑胞的救國熱情”表現中華民族不屈的吼聲,同樣也喚起了世界友人的同情和支持。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反動派反人民的嘴臉更加暴露無遺,陶行知堅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毫不猶豫地投入到人民爭民主,求解放的洪流中。1945年,他在《新華日報》上發表《民族進行曲》歌詞,喊出人民的心聲:“把我們的生命,爭取我們新的自由。民主、團結到了最需要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大的吼聲,……我們萬眾一心,要做中國的主人。”積極開展民主教育運動,向人民大眾進行民主的和諧教育。他說:“民主教育應該是整個生活的教育”,“他應該是健康、科學、藝術、勞動與民主織成之和諧的生活,即和諧的教育”。這也就是說,藝術教育與民主生活應該是統一的。藝術教育必須和人民爭取民主的鬥爭相和諧,相一致。在新的政治形式下,同樣應該指導文藝當作投槍、當作炸彈,擲向敵人。

六、以正確的方法培養“天才”兒童

對“天才”兒童應施以正確的方法及早培養。為實現此夙願,陶行知於1939年在重慶創辦了著名的難童學校“育才”。育才“是一所中國式的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的實驗學校”,育才的教學是成功的。著名曆史學家翦伯讚教授在兩遊“育才”後禁不住讚歎,“使人發現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奇跡”。在音樂上,育才培養出了陳貽鑫、程廷慶、杜鳴心、熊克炎,楊秉蓀等一批音樂家也是勿庸置疑的事實。

音樂幼苗的成長壯大,是對他們給予“適當的陽光、空氣、水分和養料,並掃除害蟲”的結果。對此,陶行知的具體做法是:

(一)因村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教學分組進行,音樂與戲劇、文學等並

列為七大組,其內部又根據學生的興趣,劃分為鍵盤、視唱、作曲、弦樂、聲樂等專業大組和各專業小組的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後,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再轉組,或轉為其它專業,以達“使各人就性之所近,從容發展其才能”之目的。

(二)專業與基礎並行,以不致“揠苗助長”。設兩套課程:一是特修課,二是普修課,兩者比重是1:3,擺下了“專”與“博”的關係,體現了“讓他們健全而有效地發展”,而不是“揠苗助長”,不顧他的年齡和接受力及其發展規律,硬要把他養成小專家或小老頭子“的主張。

(三)注重師資質量,師生互助共進。為保證師資質量,采用了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將好的老師請進來,如賀綠汀、李淩、(先後任音樂組組長)、常學墉等;將學生送出去,如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為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音樂組遷到重慶江北觀音岩,學生們分別到偽中央樂團和音樂院,就學於專業對口的老師,如跟馬思聰、黎國荃學小堤琴,跟胡然學聲樂,跟範繼森學鋼琴等。

(四)過藝術的生活,創造藝術的環境。重視環境對人才成長的影響,倡導過藝術化的生活,”創造藝術之環境“。將環境藝術化、將藝術生活化,既提高了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藝術美的創造能力,藝術興趣、藝術修養及身心、理想、情操諸方麵都會在這種良性循環的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五)注重創造性學習,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在育才音樂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做“是紐帶,是有效聯結”教“與”學“的橋梁,可以有效地實現理論與技巧的統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更符合音樂藝術極強的創造性特點。”做“積極地發展著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加之在整體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積極性,育才的成功是可想而知的。1941年8月,陶行知宣布”創造年“,將近一年的時間裏,音樂組的同學共創作歌曲27首,如陳貽鑫的《穀子在倉庫裏叫》等都非常優秀,成績卓然。

(六)走向社會,向人民大眾汲取營養。”社會即學校“。真正的藝術之源,真正能與”大眾的要求合拍起來“的音樂藝術之源,在廣大勞動人民如火如荼的生活與鬥爭之中。欲使這些”天才幼苗“不致枯萎,不致畸形發展,必須讓他們走向社會,到人民大眾中吸取豐富的營養。每周五的下午,育才音樂組的學生都要根據個人所長,或訪貧問苦,或將文藝節目送到田間地頭、工廠、礦區、或教工農子弟唱歌,與他們同樂同勞動。這樣,既增加了實踐鍛煉機會,又達到了向群眾做宣傳教育,幫助他們擦亮眼睛,認清蔣介石的反動麵目,提高抗戰熱情及向廣大人民學習並受其熏陶的目的;既積累了創作源,又增強了情感體驗;既提高了道德情操,又提高了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