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音樂生活與音樂教育(3 / 3)

“魯藝”音樂係對民間音樂十分重視。1939年曾組織了“民歌研究會”,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價值的民間音樂資料。該係師生在音樂創作上也有顯著貢獻,他們不僅創作了大批服務於抗戰的群眾歌曲,還有合唱、秧歌劇、歌劇等,如《黃河大合唱》和新歌劇《白毛女》。此外,“魯藝”還成立了理論作曲研究會、音樂工作團、大合唱團、小合唱團、“魯藝”樂隊等組織,開展了多方麵的研究、創作和演出活動;在艱苦的條件下,還製作樂器;並到農村、部隊及“抗大”、“女大”等機關、學校教課、輔導;而且為“邊區音樂界抗敵協會”、“延安作曲者協會”(後改為“邊區作曲者協會”)等組織的建立,《歌曲月刊》、《邊區音樂》、《星期音樂》、《民族音樂》等油印刊物的編輯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1至1942年間,由於解放區的一些音樂工作者中追求“關門提高”,熱衷於搞大作品,要求辦“正規學製”,“魯藝”還曾一度出現了“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傾向,在文藝界其它方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些問題。針對這些情況,在文藝整風運動中,解放區的音樂工作者通過學習和討論,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進一步認識到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一定要在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鬥爭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學習社會的過程中,逐漸地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麵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為工農兵的文藝,真正無產階級的文藝”。陝甘寧邊區音樂界抗敵協會當即決定發動麵向邊區群眾的創作運動和“開展廣泛的工農群眾歌詠運動”。“魯藝”院長周揚也提出了“必須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的藝術教育方針,即根據當時“迅速而廣泛地展開的大眾的革命文化”的要求,教育必須解決“藝術應如何與廣大戰爭、廣大農村、廣大民眾結合”的根本問題,同時在《民族音樂》雜誌上對“脫離群眾的提高”等傾向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此後,解放區的音樂活動出現了一個新的麵貌,“魯藝”師生終於走出了學院這個“小魯藝”,投身到人民群眾這個“大魯藝”中去,並於1943年春節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以及秧歌劇的創作熱潮。

在進一步深入生活、了解群眾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情感後,“魯藝”音樂係師生提高了思想認識水平,充實、改進了教學內容和方法。

“魯藝”音樂係自建係伊始,在教學實踐中創造和積累了適應於戰爭環境和革命根據地特殊條件下實施專業音樂教育的方式和經驗。作為革命音樂家的搖籃,“魯藝”音樂係所作的貢獻和取得的辦學經驗,彌足珍貴。

“魯藝”音樂係為發展解放區的音樂教育事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1939年,由“魯藝”音樂係部分師生,在晉察冀邊區組建了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係;1940年,成立晉冀魯豫邊區的“魯藝”晉東南分院音樂係;1941年協同延安留守部隊兵團建立了“延安部隊藝術學校”,後又建立了延安、隴東、富縣等三個分校等;1945年下半年,“魯藝”遷往東北,1946年改組為文工團。除部分人員於1947年在黑龍江興山市組建東北電影製片廠附屬管弦樂團外,1948年沈陽解放後,集中了原“魯藝”主要力量複校,稱為“東北魯迅文藝學院”,下設音樂係和文工團。在1946年,還創建了佳木斯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部隊藝術學校音樂科等。這些學校,均創建於極其艱苦的戰爭歲月和環境,辦學條件極差,但在這些學校中卻充滿著對事業的追求和生機。

此外,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各解放區也設立了許多音樂教育機構,如1940年,向隅創辦了延安星期音樂學校並親任校長,其它如晉察冀豫解放區的“民族革命藝術學院”、華中解放區的“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等,對活躍邊區音樂生活和培養業餘音樂骨幹起了積極的作用。在廣泛開展的群眾性音樂活動中,各解放區從軍隊到地方,建立了眾多的文藝社團和協會,1941年後撤至蘇北解放區的新安旅行團也積極開展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