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整體探索教育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於音樂教育十分重視。雖不是
專職音樂教育家,但卻是大眾音樂教育的積極倡導者。我們可以從他的教育思想總體中,特別是從他一生的實踐活動中,清晰地看出他關於音樂教育方麵的觀點和主張,總結出他的音樂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核心是“生活教育”。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諸方麵,是一種創造性的理論,又是在實踐中前進著的理論。這個理論是從他的老師村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脫胎並創新的,是由於推行平民教育失敗之後“所找出來的新路”,目的是從“根本上”來改造傳統教育。“生活教育論”的三大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音樂教育思想既蘊涵於他整體教育思想體係中,又明顯地體現在他的音樂教育實踐中。
一、音樂教育是大眾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陶行知是新教育運動的積極倡導者。然而,與其他一些倡導教育改革的教育家相
比,他對新教育又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既反對脫離生活、脫離社會的“老八股”,又竭力反對“儀型他國”、全盤西化的“洋八股”,以求建立麵向勞動人民,以廣大下層階級為主要對象的新教育方式,即大眾教育。那麼大眾教育要不要美育,要不要音樂教育呢?陶行知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他十分讚同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五育並重”的主張,對音樂教育倍加重視。1923年,“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美育組,陶行知和劉海粟等人就積極主張把美育作為一門主課,開設包括音樂、圖畫、工藝等課程。其目的並不是專門為把小孩子們培養成畫家、音樂家,而主要是為了陶冶他們的精神情操和品德。1927年他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其培養目標便是“健康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世界的品質”等五項,為此,他不但把音樂課列為正式課程,還填詞創作了《鋤頭舞歌》《鐮刀舞歌》等歌曲,並親自教唱。為強調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上的互幫互學及解決鄉村辦學音樂師資困難問題,推行“藝友製”、“小先生製”。為培養學生“藝術的興趣”,在田漢領導的南國劇社影響下,成立曉莊戲社,陶行知還親自上台演出,在話劇《蘇州夜話》中飾老畫家,在《生之意誌》中飾老父親。1929年,曉莊各中心校改為學園。他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在親自兼任園長的和平學園,推行以藝術為中心的教育實驗。在勞山學園裏,明文規定音樂為必設科目之一。1932年,在“兒童自動學校”,總共五間的教室中,還單辟了一間“音樂室”。1935年,普及教育助成會、晨報館及兒童科學通訊學校為提倡普及教育起見,共同創辦半小時普及教育實踐,由中西藥房無線電台播出。30分鍾的時間內,就有6分鍾的音樂內容,都唱由他作詞、趙元任作曲的歌曲,預計四個月內,教唱20首。眾所周知的育才學校中,音樂教育更是受到特別的重視。他在《育才學校創辦旨趣》《育才學校增長率綱要草案》《育才學校節略》等文本中,以及在育才多次演講中提到特修分組時,總是把音樂組放在首位;在育才“二十三常能”中,指導會唱歌列為“初級十六常能”之一。他為了使育才的師生能更好地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在經費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寫信給馮玉祥、張治中等將領,要求支援經費,後來花兩萬元重金購買了鋼琴、風琴等多件樂器,使全校師生深為感動。音樂組隻有18位學生,在設備上卻有4架鋼琴、5架風琴、8把提琴,為實施他主張的以藝術為中心的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必備的教學設施。
陶行知不僅重視課堂音樂教育,更注重開展課外音樂活動,特別是開展社會音樂教育活動。學校中的宴會要唱歌,每周固定的音樂會要唱歌、表演文藝節目。最主要的是,他積極支持、組織歌詠團、隊走出校門,深入工廠、農村,把整個社會作為音樂教育的對象,給大眾更廣泛的音樂教育影響。試圖通過審美教育手段來“改造國民之品質”,提高大眾音樂文化修養。
二、音樂教育要和群眾要求合起拍來
“把我們的音樂和老百姓的要求合拍起來”,這是陶先生1940年初給育才學校學生陳貽鑫的題詞。寥寥十數言,卻揭示了他音樂教育思想的核心,點明了他有關音樂教育活動的一貫主張,即大眾的音樂教育必須以大眾為中心,用“與老百姓合拍起來”的音樂教育或者說情感教育。這體現了陶行知要“普及人民需要的教育”、“不是生產教育,而是生產者受教育”的總體教育思想。
人民群眾需要什麼樣的感情教育,是封建的“禮樂”教育?是腐朽溫情教育?還是需要繼續吞食外來殖民者所賜予的精神鴉片?回答是否定的。大眾教育的目的,是“喚醒鋤頭鬧革命”,用知識消除蒙昧,用新的道德風尚取代傳統的仁義道德,用戰鬥精神取代萎靡和頹廢。從美育角度講,大眾所需要的美育,是從他們所處的生活、社會環境為基礎而實施的追求真理的美育,這是陶行知美育觀的一大進步,最為可貴。
他在《育才學校校歌》中寫道:“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讓我們歌頌真善美的祖國,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人人生,真善美的創造”。在20世紀40年代的《創造宣言》中又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真善美的活人才是我們的神,是我們的石像,是我們的愛人”。活人欲活,就不能脫離社會生活,也就不能脫離現實空談美育。他認為,這種真善美合一的創造教育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他在《育才學校教學綱要草案》中說:“知情意的教育是整個的、統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輸兒童死的知識,而是同時引起兒童社會興趣與行動的意誌。感情教育不是培養兒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調節並啟發兒童應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下的感情;在感情之調節與啟發中使兒童了解其意義與方法,便同時是知的教育;使養成追求真理的感情並能努力與奉行,便同時是意誌教育”。這段話不僅是對智育、美育、德育三者辯證關係的分析,而且特別提出美育是調節並啟發兒童應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而不是脆弱的感情的觀點,從而給美育賦予了更新、更深刻的社會含義。在陶冶性情中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中自覺自醒,進而追求民主、追求解放,這是符合當時的時代精神的,這樣的感情教育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因此,陶行知在給育才同學的題詞中還寫到:“要為真理而歌”。
三、從大眾的情感需要選擇教材
要求音樂教育從大眾的感情基礎出發,從其所處的生活、社會環境出發,就為音
樂教育的內容做了規定,從而涉及到了教材的編選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陶行知尤為重視。他在音樂教材的使用上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