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是中國社會急劇動蕩的年代。
一方麵,在30年代初,由於國民黨政府下令禁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革命歌曲,又在所謂“新生活運動”中強製推銷其禦用歌曲,並掀起了尊孔複古、“複興禮樂”的潮流;同時,1931年“九一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後又將侵略魔爪伸向華北、華東、華南,使這些地方淪為淪陷區。並且,日寇還在淪陷區強行進行欺騙宣傳和奴化的音樂教育活動。為回避嚴酷的鬥爭現實,不少藝術家鑽進“為藝術而藝術”的象牙之塔,企圖尋找超然於現實鬥爭之外的純藝術道路;而以黎錦暉創辦的“明月歌舞劇社”為代表的商業性歌舞,似乎置民族存亡而不顧,卻在一邊進行著堪稱中國最早的成人愛情歌曲大眾化的嚐試,以其獨特的創作手法、風格建立起多元音樂觀念的模式,乃至形成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文化格局,有著鮮明的開創意義。
另一方麵,由於社會現實生活的召喚,階級和民族解放鬥爭意識的覺醒和提高,以及全民族抗日情緒日漸高漲,更給中國新興音樂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推動力。逐漸成熟壯大的中國共產黨,不僅在國難當頭之際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還組成了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從此蓬勃開展,從而為全民性的群眾歌詠活動及民族解放鬥爭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中國樂壇基本上已經形成三種局麵:一是在外籍音樂家頻繁訪華活動影響之下,專業演出活動,如少數人的獨唱、獨奏及重奏音樂會,能夠形成以本土音樂家為主的演出隊伍是當時全國人民的企望。二是同以往相比,占有一定地位的音樂創作,其主要成分仍然以嚴肅音樂為主,通俗音樂創作尚在閨中欲出閣的態勢下。三是麵對音樂所服務的特定對象,作曲家在創作中,其美學思想會產生具體的影響,並會顯示在其整體的創作過程之中。
此外,源於“五四”時的精神思想,以“美育”、“為人生的藝術”為宗旨創建的音樂院校的專業音樂創作及其活動,在不斷加強與社會聯係中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人民群眾中,其實際影響迅速擴大,成為推動中國音樂創作更深刻、更廣闊地向前發展的原動力。
一、戰時音樂熱潮
20世紀整個30年代,中國人民一方麵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掠奪,同時受著國內官僚買辦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麵,中國共產黨號召和組織全國人民進行抗日鬥爭,給全國各階層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於是,在民族解放的旗幟下,偉大的抗日戰爭爆發了,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也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就在這樣一個社會曆史背景下,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異常嚴酷的現實鬥爭生活,不僅將中華民族拖入了苦難的深淵,同時也給起步不久的中國新興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從正反兩方麵帶來了直接影響。30年代的中國音樂藝術處於一種艱難地生存和緩慢地發展狀態之中。
(一)音樂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事業自“五四”時期建立以來到30年代,雖然深受戰爭的影響和國民黨政府的不重視,但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事業還是有著曲折而又緩慢的發展。總的來看,專業音樂教育盡管在機構上多數是附設性的,但在規模和教學質量方麵較之“五四”時期都有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社會音樂教育始終處在蓬勃發展之中。
1、專業音樂教育
繼國立上海音專興辦之後,1930年開始,一些新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也時有建立。如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係(1930年)、私立京華美術專科學校音樂係(1930年)、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音樂係(1932年),以及由馬思聰和陳洪於1932年在廣州創辦的單科性質的音樂院校私立廣州音樂學院等。另外,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於1933年也設立了音樂係。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立上海音專被汪精衛偽國民政府接管,改稱為國立上海音樂院,由李惟寧任院長。當時一些不願事敵的音樂家則加入了由丁善德、陳又新所辦的上海音樂館(1942年後改稱:私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工作。這兩所學校都進行了公開招生和正常的教學活動,還組織了自己的師生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