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六年(1867年)清廷成立的翻譯館中,曾出版過一本《喇叭吹法》,應為我國最早譯介西方樂器演奏的著作。該書係美籍金慨理口譯、蔡錫齡筆譯,1877年由上海江南製造局出版。
伴隨著西洋樂器的入關,有零星的有關鋼琴、小提琴演奏的樂譜也悄悄地登陸神州大地。更多的樂譜傳入中國,則靠那些留學日本及歐洲的中國音樂家回國時夾帶在行李中傳入的。僅靠這些,著實難以滿足蓬勃興起的樂歌運動教材需求的。
隨著樂歌課的深入,編撰樂歌集和音樂課的教材逐漸得到較大的重視。隨著時間的發展,起初隻是為了在學生中進行啟蒙教育而編寫的音樂課的教材如《學校唱歌集》等逐漸豐富起來,發展出了像《小學唱歌教授法》等係統的教材,不僅倡導教學法的科學性,為教師提供了參考方法,而且在內容上也大為充實了,對保證音樂課教學質量起到一定作用。隨著樂歌課的普遍開設,樂歌編創及音樂教材建設,受到當時音樂教育家的高度重視。據現所見資料統計,自1904年4月,曾誌忞出版了《教育唱歌集》作為中國最早正式出版的一部音樂教材,至1915年,全國相繼出版供學校教學用的各種音樂(唱歌)教材,己不下70餘種。編創之盛,出版之豐,反映出這一時期樂歌活動開展的興旺與蓬勃。
早在1903年,曾誌忞就編撰了《唱歌教授法》和《樂理大意》1904年8月編印出版了《樂典教科書》,這部由他“譯補”的樂理教科書,亦是中國第一部較完備、係統地介紹西方樂理的著作。他還發表了論文《音樂教育論》,1905年又出版了《音樂全書》(包括《樂典大意》、《唱歌教授法》和《風琴練習法》)。同年9月、11月,還在《醒獅》創刊號和第3期上連載《和聲略意》,係我國介紹西方和聲學知識最早的一篇文章。這些歌集和教科書的出版,為樂歌和音樂的推廣起了重要的作用。梁啟超曾這樣評價道:“上海曾誌忞,留學東京音樂學校有年,此實我國此學先登第一人也”。相比他填詞的樂歌而言、他在音樂理論方麵的貢獻無疑是非常突出的。因此,“說曾誌忞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個音樂理論家實在也不為過”。
1904年5月,由沈心工編輯的樂歌教科書《學校唱歌集》第一集出版,隨後在1906~1907年又相繼出版了第二集和第三集。歌集附有樂理、風琴使用法等,其中刊行的樂歌,風行最早,影響最大。這套歌集可謂近代學堂音樂教育活動最初成果的結晶。黃自在談到《學校唱歌集》時曾說:我童時愛唱不釋口的歌,幾乎全是先生(按:指沈心工先生。)所作。“據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的記載,吾國小學課程規定有唱歌課最先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那年就是沈先生起始編著歌曲的一年。我們因此可以說,先生是提倡音樂教育最早者之一人。先生當時能獨具隻眼,看到音樂教育的重要,編製新歌出來使後生學子得樂教之益,這個功績是值得讚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