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2 / 3)

在20世紀第一個10年中,學堂樂歌獲得了迅猛發展。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推翻帝製,成立民國,給學堂樂歌的發展又提供了新的推動力,又產生了《革命軍》(沈心工填詞)、《光複紀念》(華航探填詞)、《中華大紀念》(佚名詞,曲同《雪中行軍》)、《美哉中華》等直接謳歌推翻清朝政府、讚美辛亥革命的樂歌。此外,在當時樂歌教材中,還有一種專為配合其它課程教學而編配的歌曲,如《地理》、《曆史》、《格致》、《英文》,以至《宗教》、《演說》、《閱報》等。這類樂歌,由於其歌詞的枯澀與說教性,流傳範圍不廣,優秀之作也較少。

樂歌創作的基本原則,音樂家們曾這樣總結過:“取彼國之善本,易我國之歌詞”。“音調雖仍其舊,而歌詞務求其新”。對於學堂樂歌的歌詞,曾誌還曾提出過如下的要求:“以最淺之文字,存以深意,發為文章。與其文也寧俗,與其曲也寧直,與其填砌也寧自然,與其高古也寧流利;辭欲嚴而義欲正,氣欲旺而神欲流,語欲短而行欲潔”。

學堂樂歌的歌詞,從風格方麵來分析,存在“白話詞風”和“典雅詞風”等幾種不同類型。當時新創作樂歌的詩歌語言,確實有一些注重含蓄風格,寫得古樸典雅、生動秀麗、意味深沉。以李叔同所填的詞為主,如《送別》、《西湖》等,都帶有古典詩詞的派頭。其風格對“五四”以後的專業創作,特別是藝術歌曲的風格有一定的啟迪。以沈心工等人為代表的創作風格偏於質樸通俗,情緒開闊,大部分力求明白如話,直截了當,易解易唱。如陳懋治在沈心工編《學校唱歌》(1906年)的序言中盛讚沈心工等的創作歌詞“質直如話,而又神味雋永”。其代表作如《男兒第一誌氣高》、《賽船》、《鐵匠》等,還有無名氏作的《雪中行軍》等等,堪稱近代“白話詩歌”的開山之作。這一類風格對“五四”以後的群眾歌曲創作影響較大。當然也有介乎二者之間的,如《中國男兒》、《春遊》、《勉女權》等。不過,在當時新創作的樂歌詩詞語言中,亦不乏寫得古樸精湛卻不大符合樂調節律的,唱起來不免佶屈聱牙。

(二)學堂樂歌的音樂來源

學堂樂歌在發展初期,清朝政府亦曾幹預此事,派遣了提學使黃紹箕東渡日本了解音樂教育情況。在與日本學者座談時,日本方麵曾建議中國學堂應以古樂作教材:“古樂則為教育之根本……不遑講習古樂”。而黃紹箕的回答是:“古樂存者,僅十中之一二,欲複興之,良非易易,故鄙意謂不如襲用外國音樂,較為便捷”。由此可見,采用東西方外國音樂來進行填詞,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民國初年,能從事新音樂創作的人很少,學堂又需要大量不同於舊式歌曲的新歌,因而采用現成曲調配歌,成為學堂樂歌的主要創作方式。於是,擇曲填詞,亦成為早期歌曲創作最常用的一種方式。通常根據現成曲調配以可選擇或創作的歌詞;或為了適應歌詞的內容和形式,而對原有曲調稍加調整。這一時期填詞所用曲調,大多選自日本樂歌和歐洲歌調。

由於中國的學堂樂歌直接模仿了日本在明治年代(1868年)後產生的學校歌曲,因此在音樂方麵受到日本學校歌曲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尤其在最初的十年中。日本學校歌曲的開始,大約在1882年,比中國的學堂樂歌要早約20或30年。隨著中國留日學生的歸國,導致開始一段時間大部分中國學堂樂歌的曲調都來自日本的學校歌曲,即使有些學堂樂歌采用了歐美的通俗歌曲曲調,那也是通過取道日本的渠道傳入的。例:夏頌萊於1903填詞的《何日醒》,采用了奧山朝貢恭的《櫻井訣別》曲調;沈心工填詞的《十八省地理曆史》,采用了小山作之助的《日本海軍》;辛漢填詞的《隋堤柳》用了日本歌曲《近江八景》的曲調,《中國男兒》則用了小山作之助的《學生宿舍裏的舊吊桶》旋律;張之洞作詞的《慈壽》,則由留日歸國的路黎元配上奧好義作曲的《天長節》旋律等。

同時,學堂樂歌采用歐美音調的例子亦很多。例:采用德國歌調的作品中,有劉大白填詞的《賣花女》用了貝多芬的歌曲《土撥鼠》旋律;沈心工根據瓦格納樂劇《羅恩格林》中的婚禮合唱填詞的《竹馬》;李叔同根據卡爾·赫林創作的《春郊賽跑》填詞的《木馬》,根據韋伯的歌劇《自由射手》合唱填詞的二部合唱《豐年》等。采用美國歌調的作品中,有《送別》,采用了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夢》的創作采用了福斯特的《故鄉的親人》;《大國民》則的是美國歌曲《歡呼美國》的曲調;《人與自然界》則是愷撒·馬蘭讚美詩《天使》的曲調。使用英國或其它地方歌調填詞的作品《維我同胞》用的是英國民歌《一試再試》的旋律;沈秉廉的《春來了》則是安東.魯賓斯坦鋼琴曲《F調旋律》等等。

整體上來看,這一時期學堂樂歌擇曲填詞所用的歐美音調,主要來源有三:一是名家名曲;二是讚美詩歌;三是民間歌曲。這一時期的學堂樂歌,歌詞流利婉轉,旋律清新如歌,散發著獨特的芳香。

學堂樂歌的填詞者最初是熱衷於日本曲調,後來又紛紛棄日本曲調而轉向歐美旋律,其原因恰如沈心工所說的:“餘初學作歌時,多選日本曲,近年則厭之,而多選西洋曲。以日本曲之音節,一推一板,雖然動聽,終不脫小家氣派。若西洋曲之音節,則渾融嘹亮者多,甚或挺接硬轉,別有一種高尚之風度也”。

學堂樂歌既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一次具有啟蒙意義的音樂運動,同時還是一宗曆史文化遺產,尤其體現在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繼承和發揚上。在學堂樂歌的歌調中間,有很大一部分就運用了中國傳統音樂。譬如,沈心工根據民間流行的《馬隊喇叭調》創作的第二首《竹馬》;楊蔭瀏用古曲填配的《滿江紅》(嶽飛詞);大約在1914年,流行的樂歌《蘇武牧羊》,據說由田錫侯編曲、蔣蔭棠填詞而成。其它如用《老六板》填詞的樂歌便有多首流傳於世,如《祖國歌》《夕會歌》(佚名詞)等;用流行於安徽地區的《鳳陽花鼓》曲調編配的《采茶歌》(佚名詞)和《金陵懷古》(沈心工詞)。其它如《悲秋》采用廣東樂曲《旱天雷》音調,《蝶與燕》用了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纏足苦》依托民歌《孟薑女》來填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