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教育隨著音樂的起源而產生(1 / 1)

音樂教育是隨著音樂的起源而就產生了。有了音樂,就有了音樂的傳遞,有了傳遞,就離不開教育.由於沒有史料的記載,可以想象得出,這種傳遞式的音樂教育是在無形中進行的。

我國有史料記載的音樂教育早在遠古時期業已產生。《尚書·舜典》中說:“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其大意是說:舜帝命夔掌管樂舞,並教導年輕人,正直而溫和,寬宏而威嚴,剛強而不暴戾,嚴肅而不傲慢。詩表達思想與情感,歌聲唱出自己想要說的話,曲調要根據詠唱的需要,音律要配合聲調的高低。音樂追求和諧,不要沒有秩序而相互抵觸,而要起到溝通神人並使之融合的作用。夔說:好啊,讓我們敲起石磬,裝扮成各種各樣的野獸率相起舞吧。上述記載說明了堯舜時期已經有了職業(或是半職業)的音樂教師。

誠然,具體的音樂教育須是學校音樂教育,這要從我國最早的學校——“成均”說起。《春秋繁露》雲:“成均,均為五帝之學”;鄭玄在《周禮》、《禮記》的注釋中也曰:“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並由此推斷出”成均“是以音樂教育為主的學校.由此看來,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從”成均“起就已經開始了。

到了周代,出現了較為嚴密的學校教育網絡,統治者為了利用音樂以強化其統治,還設置了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大司樂“,以管理和協調全國的音樂教育。其音樂教育內容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幾種,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