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歌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語言藝術(1 / 2)

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民歌,即民間歌謠,屬於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

民歌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創造了音樂,唱出了最早的民間歌曲——勞動號子。原始的民歌,同人們的生存鬥爭密切相關,或表達征服自然的願望,或再現獵獲野獸的歡快,或祈禱萬物神靈的保佑,它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曆史的發展、階級的分化和社會製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層麵越來越廣,其社會作用也顯得愈來愈重要了。

《詩經》中的《國風》,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民歌選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到春秋約500多年間,流傳於北方15個地區的民歌。《國風》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剝削實質,表達了被剝削階級的反抗思想和鬥爭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語言諷刺和詛咒了剝削階級的不勞而獲;在《碩鼠》中,更把剝削階級比作貪得無厭的老鼠,刻畫出勞動人民對奴隸主的切齒痛恨和對於“樂土”、“樂園”的向往。

在春秋時期,楚國的民歌已經十分繁榮。戰國後期,詩人屈原等人,對楚國民歌進行了搜集整理,並根據楚國民歌曲調創作新詞,稱為《楚辭》。《楚辭》中的不少作品,充滿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感情,熱烈而富於幻想,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公元前211年,秦王贏政10年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國家。這一時期,中國人形成了四海一家、萬邦協和、統一正常、分裂反常的心理趨向。天下呈分合不斷,文化多元整合的變化世態。秦朝轉瞬即逝,但在音樂方麵卻將“六國之樂”集於鹹陽宮中,首設“樂府”。這是中國第一個音樂管理機構。從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樂的歌謠,被稱為“樂府詩”或“樂府”。這些樂府民歌,多以描寫民間疾苦為主要內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愛憎,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這一時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發展成為長短句和五言、七言體,並開始加進了樂器伴奏,《孔雀東南飛》等長篇敘事歌曲的產生,同時標誌著這一時期的民歌在不斷發展和日臻成熟。《史記.秦始皇本記》載:“秦每破諸侯……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人之”。應該說,秦當時集六國音樂之大成。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這時的“樂府”得到了統治者極大的擴充和發展,但“樂府”的真正發展是在漢代之後。唐代民歌的創作也相當繁盛。李隆基登位,楊玉環得寵,建立了楊家的裙帶關係,她的姊妹都被封為夫人,氣焰之盛竟至“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謠曰:“從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卻為門上楣”。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裏的向往,隻是一種對皇家的諷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間產生的諷刺性歌謠就更多了。南宋的統治階級,貪汙腐化,玩弄政權,有民歌諷刺道:“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著皇帝賣酒醋”。可謂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