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歌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語言藝術(2 / 2)

到了元明時代,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於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激起了農民起義的洪流。其中,以穎州的劉福通聲勢最大,他率領了10萬農民,頭包紅中,號“紅軍”,所向無敵,所以歌謠道:“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裏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進入明清時代,我國的封建製度麵臨崩潰,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進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闖王、穿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盼星星、盼月亮,盼著闖王出主張”。

清朝統治中國後,人民清醒地看到,統治階級昏聵貪婪,這是招致外侮、陷國家於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慘的年代,老百姓連溫飽都不可得,所以發出這樣的感歎:“天子坐金鑾,朝政亂一團,黎民苦中昔,乾坤顛倒顛,幹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

1900年,袁世凱奉他的主子——清皇帝之命,到山東執行血腥屠殺政策,殺害無數義和團將士。人民恨透了袁世凱,便唱出了“殺了袁龜蛋,我們好吃飯”的歌謠。人們在袁世凱巡撫衙門的牆壁上,畫上一個戴紅頂花翎的大烏龜,爬在一個洋人的屁股後。這幅漫畫和歌謠,發泄了老百姓對袁世凱的痛恨心情。

隨著清朝的垮台,民國以來,帝國主義為了扶植中國的封建勢力,勾結軍閥,殘害中國人民,支持袁世凱稱帝,當時袁世凱聽見北京街上有許多賣元宵的,認為大犯忌諱,把元宵當成“袁消”,於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叫賣元宵,硬把元宵改為“湯圓”,於是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賣湯圓”。

自從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仇恨,日益增長,他們譏諷賣日貨的商人:“綠坎肩,真是闊,綠帽子,也不錯,叫你再販日本貨”!

作為曆史的見證,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壯麗史詩,在民歌中有著鮮明的反映。如抗日戰爭爆發後,北方農民這樣唱道:“邊區本是根據地,趕走了鬼子殺漢奸”。“還我江山還我權,刀山火海爺敢鑽”。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賦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勞動人民翻身當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這正像一個人在經過艱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後,突然看到了碧波萬頃的大海,人們的情緒激動了,歌不斷從激動的心頭流出來。人們用歌聲唱出了對黨、對毛主席、對新生活的無限熱愛。人民創作了如《東方紅》、《咱們的領抽毛譯東》、《瀏陽河》、《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傳世之作。

民歌自古至今在中國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裏的野花,連片密布,搖曳生姿。為豐富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