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代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第一個高峰,也是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醞釀期。後世的許多音樂審美觀念,都來自這一時期的實踐活動。其中,有兩個詞組高度概括和代表了傳統藝術觀對作品判定的兩極:“鄭衛之音”與“盡善盡美”。它們分別來自兩段文獻記載。
“鄭衛之音”,即鄭、衛兩國(今河南中部與東部)的民間音樂。這一地區早期是商民族聚居區。武王伐紂滅商後,將其一分為二,分別建立諸侯國,以監視殷商遺民,防其作亂。武王死後,將該地分封於武王之弟康叔永久監管。因此,可以說“鄭衛之音”,實際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樂傳統的“前朝遺聲”。由於它表達感情的奔放、熱烈和大膽,也內含著某種團聚意識,因而使獨宗“雅樂”的周王室及其維護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鄭、衛兩國保存了豐富的民間音樂。各國“風”詩,多是短小歌謠,“鄭風”、“衛風”中卻有一些大段的分節歌,可以想見其音樂結構的繁複變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詩篇中,常有對男女互贈禮物、互訴衷腸的愛情場麵的描寫,隱隱透露出一股浪漫氣息,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精通音樂的魏文侯,對孔子門徒子夏說了下麵一段話:“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齊宣王則說得更坦率:“寡人今日聽鄭衛之音,嘔吟感傷,揚激楚之遺風”,“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他們的評價,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對僵化凝固的雅樂的厭棄和對活潑、清新的俗樂的熱愛。
“盡善盡美”,代表了另一極審美觀念。其語出自孔子觀賞相傳為舜的樂舞《韶》,並將其與描寫武王伐商的樂舞《武》進行比較之後,“子謂《韶》,盡善矣,又盡美矣。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他所說的“美”,是指樂舞的藝術形式,“善”指的是藝術內容,兩者的高度融合、統一,便可稱“盡善盡美”。相傳“舜”是“堯”禪讓而登上王位,因此,孔子被這在他看來非常理想的內容和表達形式感動得“三月不知肉味”。而原來是諸侯的周武王是靠伐紂而稱王的,畢竟有弑君之嫌,所以《武》在內容上稍有遜色,故“未盡善”。
春秋戰國是曆史巨大變革的年代,諸子蜂起,百家爭鳴,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都曾提出了自己的藝術觀和音樂觀,許多觀點主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如儒家的“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樂與政通”,老子的“大音希聲”,莊子的“天籟、地籟、人籟”,墨子的“非樂”⑾等,都是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料”,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