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臥兒王朝第三代帝王是阿克巴。他即位時隻有14歲,政權完全操縱在首相手裏。首相自恃有功,驕橫跋扈,濫殺異己,甚至將阿克巴的好友一個個處死,還陰謀篡奪王位。阿克巴剛滿18歲時便奪回了大權,親自主持朝政。
阿克巴執政以後,貴族、教派叛亂頻繁,王位很不鞏固。阿克巴親自率領大軍鎮壓了各地叛亂。他將2000多人的頭蓋骨築成一座可怕的骨塔,以此來警告叛亂者。隨後,他又對內部事務進行整頓。他首先下令重新丈量田地,嚴格分別等級征稅,不得任意增減;還責令取消人頭稅以及田賦附加稅,以減輕農民負擔;遇到嚴重天災,一律免繳田賦;此外對農業生產和水利也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當時印度流行一種愚昧、殘酷的風俗:丈夫死了,妻子常常要跳入火堆為丈夫殉葬。據說這個風俗在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時就形成了。阿克巴對這個相傳1000多年的惡習十分痛恨。他委派幾位督察專員到各地去辨明誰是真心自願殉葬的寡婦,以便保護那些不肯為此斷送性命的婦女。
有一天,阿克巴正在宮中舉行盛大宴飲。突然,一位督察專員走近阿克巴身邊,悄聲說道:“報告陛下,孟加拉已故總督的寡婦明天就要跳火啦!”
“好,我現在就去……”阿克巴說著就放下酒杯,站起身,匆匆向宮外走去。
阿克巴知道,孟加拉總督的寡婦,是一位聰明能幹的年輕女子,她決不會自願跳進火堆的。他騎上了一匹快馬,帶了幾十名隨從,前呼後擁,向孟加拉飛奔而去。到了總督府,沒等人迎接,便徑自走進內廳。隻見在一個大院子裏,許多人正圍著一個火堆,烈火熊熊燃燒著,一個年輕婦女在眾人攙扶下,正哭哭啼啼地向火堆走去。
“君王駕到——”門外一聲呼喊,火堆四周的人們立即跪了下來。那個哭著的婦女,正是已故總督的寡婦。她抬頭一看,是阿克巴君王,立即投去期待和乞憐的眼光。
阿克巴走近她身邊,輕聲問道:“你這樣做,是自覺自願的嗎?”
“聖王在上,賤妾不敢說慌,賤妾本來不願這樣做,隻因夫家怕妾分得總督財產,故逼迫賤妾跳火殉夫。”寡婦說著又痛哭起來。
“既然如此,那就免了吧!”阿克巴說著,又麵向眾人說道,“大家聽著,今後不論什麼人,一律不準強迫寡婦殉夫,誰違背的,嚴加懲處!”眾人聽了,隻得齊聲附和,立即草草收拾了火葬儀式。
孟加拉已故總督的寡婦得救了,但這種殉葬的殘酷行為仍無法完全禁止。直到250年以後,印度才有停止跳火殉夫的法令。
莫臥兒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而印度長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教派鬥爭和教派起義十分頻繁。阿克巴為了協調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關係,宣布信教自由、教派平等。他特別挑選了一些印度教人士做高級官員,又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貴族女兒為王後。
1581年,他又創立了一個沒有上帝、沒有先知、沒有教條的“聖教”。聖教徒把阿克巴當上帝看待,彼此遇見時總要呼阿克巴的名字。這種“聖教”既無宇宙,又不祈禱,隻是要求在平時愛護動物生命,盡可能施舍、賑濟或做些好事。阿克巴創立的“聖教”有一個特點,就是並不強迫人們都相信“聖教”。因此,印度教徒改信“聖教”的人並不多,伊斯蘭教徒反對“聖教”的也不少。阿克巴對此毫不介意。這些措施,緩和了印度人民反伊斯蘭教的情緒,宗教起義也得到了平息。
阿克巴雖然是個文盲,但幾乎每天都有人將各種書籍讀給他聽。替他讀書的人按所讀頁數得到報酬。他有很強的記憶力,聽讀以後便能記住,並經常以淵博的知識同一些有學問的人討論文學、哲學、宗教等方麵的問題。他供養了100多位畫家,其中主要是印度教徒。宮中每月開繪畫展覽三四次,他對每一幅畫都要加以評論並分別賞賜。
阿克巴還供養了許多音樂家,每天輪流聽取印度、波斯、中亞、克什米爾等地的音樂。他自己也能作曲,還命令將梵文樂譜譯成波斯文,再用波斯文演唱。許多印度教的官吏學習了波斯文,同時許多伊斯蘭教官吏也能寫出印度文詩歌,這樣就促進了波斯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流。
因為善於理財和用人,加上在政治上主張民族、宗教平等,這樣就緩和了國內矛盾,使百姓過著較為安定的生活。在軍事上,從1560年起,阿克巴用了15年時間統一了北印度;又用了16年時間把版圖擴大到遙遠的西北地方;最後,又用3年的時間,平定了南方的幾個王國,從而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莫臥兒王朝。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由傑漢基、沙傑罕和奧蘭則布等人相繼為王,這時仍然是莫臥兒王朝最強盛的時期。奧蘭則布去世後,子孫們爭奪王位,經常發生內戰。這種混亂局麵給入侵者帶來可乘之機。1764年英國人闖了進來,征服了印度,成為印度半島的統治者。從此,莫臥兒王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