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銀行”一詞,來自拉丁語“銀行”。而拉丁語“銀行”一詞其本義是“長板凳”。為什麼意大利人會把銀行稱為長板凳呢?這就不能不追溯到銀行的起源了。
自公元10世紀以來,歐洲經濟迅速發展,商業隨著經濟的發展日趨繁榮。以意大利城市為中心的地中海商業區是歐洲最發達的經濟區。地中海商業區最著名的有兩處:一處是熱那亞,一處是威尼斯。而威尼斯較熱那亞更加活躍。
意大利東北部的重要城市威尼斯,濱臨亞裏亞海,市區建在118個島嶼上,用400座橋梁相連,以舟船代替車馬。這個素有“水上城市”之稱的威尼斯,在9—10世紀時就成了西歐與東方貿易的中心。10世紀末,威尼斯建成獨立國家,領有亞得裏亞東岸的大部地區。1380年,威尼斯擊敗其商業勁敵熱那亞共和國,奪得地中海東部的控製權。
當時作為地中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威尼斯,有許多集市貿易市場,每天進行著大量的商品交換。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在貿易中頻繁流通。可是當時歐洲和東方國家的商人都帶著自己國家的貨幣來到這裏。集市上的貨幣種類繁多,非常混亂,為了攫取暴利,一些國家的鑄幣者把劣質金屬摻雜在貴重金屬中,使得幣質低劣的各種偽幣、假幣大量流行。比如那時的法國就有100多種貨幣,其中“尼革羅錢幣”含鉛量最高,幣麵暗黑,幣質低劣。因為貨幣的成色和價值不同,因此在商品交之前,必須先鑒定“錢”的真偽,估量它的價值以及與其他貨幣的兌換值。於是威尼斯集市上便出現了精於此道的“錢商”。
從莎士比亞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威尼斯商人是很善於斂財致富的。威尼斯錢商自然毫不遜色,他們精明能幹身手不凡。來自世界各地的貨幣經他們鑒別,真相大白,各種貨幣的成色價值很快就被他們換算成威尼斯標準貨幣的數量。他們再將這些外幣兌換成威尼斯國的貨幣,外商們拿著這些集市上共同認可的貨幣進行商品交換,買賣就做成了,這些威尼斯錢商當時被稱為“兌換人”。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商人們一方麵要運輸自己的產品,一方麵又要隨身攜帶大量的貨幣。而攜帶貨幣即不方便更不安全。於是威尼斯錢商就為他們想出一個便當的辦法,即外商可以一次性的將其大量貨幣交給兌換人,由兌換人給他們開一個負責的憑據。外商們身揣著一張這樣的憑據,就可以隨便到威尼斯各個集市進行交易。需要成交付款時,拿這張憑據到兌換人那裏便可支取一定數額的威尼斯標準貨幣。後來,外商與兌換人熟了,雙方又知根底,彼此信任起來。商人不經商時,也願意把自己積蓄的貨幣交給兌換人,兌換人出具證明,他們可以隨時支取;商人進行商業活動時,出現貨幣短缺手頭拮據時,兌換人就幫他一把,商人就成了借款人,他要寫一張還款日期和付給錢商的利息數目,留在兌換人手中。莎士比亞喜劇就寫了這類事: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友人巴薩尼奧成婚,向猶太錢商夏洛克轉借資金。夏洛克假意不收借息,約定到期不還,就割安東尼身上的一磅肉。安東尼奧果然失期,官司打到法院,開庭之日,巴薩尼奧的未婚妻假扮律師在法庭上擊敗了夏洛克。
世界上最早的銀行出現於12世紀的威尼斯。威尼斯的錢莊兌換、存貯貨幣的銀行職能形成了。兌換人開的憑據就成了最早的彙票,彙票製度即起源於此。代替現款的期票開始在信貨業務中使用起來。與現今銀行所不同的是古代存款起初不僅沒有利息,兌換人還要向“儲戶”收費呢。因為那時使用的是金屬貨幣。商人們腰纏萬貫,行動十分不便,為了免受匪盜之災,鞍馬之勞,商人們有求於兌換人,所以支付保管費。但天長日久,兌換人發現替人家保管錢有利可圖,為了拉攏商人更多地存款,錢商才放棄收取保管費,而且把他賺到的利潤一部分轉讓給存戶,這就是後來出現的銀行的利息。1857年英國一位名叫瑪麗的婦女在銀行存了5英鎊,後來她因犯罪被流放到澳大利亞去了,百年之後,瑪麗的這5英鎊存款連本帶息已經到達145萬鎊。這家銀行查找到瑪麗的後代,通知其前來領取。這是威尼斯錢商沒有開拓的儲蓄業務。
公元1177年建立的威尼斯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家近代銀行。從事銀行業務的兌換人總是坐在一條長板凳中辦公,久而久之商人們就稱這些兌換人為“長板凳”。這些“坐長板凳的人”通過經營兌換、信貸而積累了大量貨幣資本,於是兌換人就逐漸成了銀行家。“長板凳”一詞就成了意大利語的銀行。後來英國人借來這個意大利語“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業務的金融機構名稱後,銀行的概念在全世界普遍使用。
威尼斯銀行建立後,中世紀的歐洲相繼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銀行。如熱那亞銀行(1407年)、阿姆特特丹銀行(1609年)、漢堡銀行(1619年)、斯特哥爾摩銀行(1688年)和維也納銀行(170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