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聖彼得大教堂(1 / 1)

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部、台伯河西岸的“袖珍國”梵蒂岡城內,有一座世界上最宏大的天主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它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和巴洛克藝術的殿堂,也是世界最大的圓頂建築。

“巴羅克”是西班牙語,意思是“大而圓的珍珠”,代表著豪華和奢侈。在廣場的周圍,環繞著圓形的雙重柱廊。廣場中央有一座直刺青天的尖塔,以它為圓心,輔射出八條道路,從天空俯視,宛如一個飛旋的車輪。

這座舉世皆知的集宗教、建築藝術與文化藝術於一體的大教堂,因建在聖彼得的墓地而得名。聖彼得是耶穌的第一大門徒,耶穌受難後,他和他的同學及弟子們從巴勒斯坦啟程,西行萬裏到羅馬傳教,後來被羅馬皇帝所殺而葬身異鄉。到了公元4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為了籠絡人心,安撫教徒,不但自己受洗皈依了基督教,而且把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進行廣泛的宣揚。公元325年,羅馬人在聖彼得初到羅馬傳經布道的舊址,也就是後來他的墓地上興建了聖彼得小教堂。小教堂於349年建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教堂之一,史稱舊彼得教堂。此後又幾經改建或重建。公元1506年,羅馬教皇朱裏亞二世再次開始在原址上重建教堂,曆時120年,到1626年終於建成了如今這座蔚為壯觀的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者為伯拉孟特。它占地2.2萬平方米,平麵為“十”字形。長182.88米,中殿寬25.6米,最寬處約130米。整個建築可以容納5萬人。教堂十字交叉處的頂端是個令當今建築大師們驚歎不已的內直徑為41.75米的大穹隆圓屋頂。它的設計參照了羅馬的萬神廟,同時又增加了燈塔形的窗戶及圍廊。承托穹隆屋頂的是4根18.3米見方的石柱。穹隆頂上有一個金色的大圓球,從教堂裏乘坐電梯可以到達圓球內部。圓球裏可以同時站立10人。站在那裏觀賞四周的景致,真有一種置身在天穹之下的感覺。大圓頂的頂尖還有一個距地麵137米的十字架。聖彼得大教堂是羅馬城迄今為止最高的建築。據說,這是由於羅馬所有建築的高度都不得超過它的緣故。

從教堂正麵拾級而上可以到達一處平台,教皇有時就在那裏發表演講。教堂共有5扇大門。中間的一扇為原教堂的銅門,上麵鑄刻著關於耶穌、聖母、聖彼得、聖保羅以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神話傳說故事。兩邊是福門和災門,它們整日開放。再向兩側分別是死門和聖門,它們同中間的銅門通常是關閉的。居中的正門隻許在重大的宗教節日到來時,由教皇親自開啟。

大教堂內,4根方柱隔出5個長廊大廳。地麵用名貴的斑岩鋪成,光滑明亮,花紋別致。在大廳右側最後一個方柱附近,有一座聖彼得的銅質坐像。這是米開朗琪羅的傳世之作。銅像的右足被信徒們長期不斷地撫摩和親吻,已經變得非常光亮了。因為天主教徒們相信,耶穌死後,由聖彼得掌管著開啟天國之門的鑰匙,凡要升入天國者,必須對聖彼得虔誠備至。這座教堂也因此而平添了幾分神聖與莊嚴。

大殿的正中央是一個教皇作彌撒用的方形祭壇,上有一個高30米的金色華蓋。華蓋由4根高11米的螺旋形描金銅柱支撐,柱上飾以金色的葡萄枝和桂樹枝,枝葉間攀附著一些小天使,還有許多金蜂點綴於其間。華蓋之內有一隻展翅飛翔、光芒四射的金鴿,它象征著給人間帶來福音和好運。祭壇是貝尼尼花費9年時間才建造起來的一座巴洛克式裝飾性建築。祭壇前的地下有一個地窖,這便是聖彼得的陵墓。陵墓前的欄杆上點著10盞晝夜不熄的長明燈。陵墓的四周分布著許多小教堂、小祭壇和聖徒們的陵墓。那裏燈光搖曳,幕布低垂,宗教氣氛極為濃鬱。

1508年,名揚歐洲的繪畫大師拉斐爾被請來參與總體規劃。拉斐爾一共幹了12年,直到去世。四十年後,大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來到這裏時,正好是聖彼得大教堂最緊張的時期。他為教堂在總體設計上作了重大改動,為它戴上了一頂美麗的圓形穹頂的帽子。米開朗琪羅已經年邁,每天爬高上低地勞作,漸漸地體力不支。後來,又請來了畫家小莎茄洛來主持大教堂的建設工程,終於在小莎茄洛手上完成了大教堂的主體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