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尼德蘭革命(1 / 2)

“尼德蘭”一詞的本來意思是“低地”。這個國家位於歐洲的西部,領土相當於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一帶。它由十七個省組成。其中北方有荷蘭、澤蘭、弗裏斯蘭等省,南方有佛蘭德、盧森堡、阿圖瓦等省。在古代,尼德蘭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從1566年開始,尼德蘭淪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

尼德蘭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隻有三百多萬人。但它的經濟卻十分發達,有大小城市二百餘座,有“城市之國”的美稱。尤其是新航路發現後,歐洲的商業中心從地中海移到大西洋沿岸,這兒的商業極為發達,毛麻紡織業和造船業極為盛名。南方最主要的城市安特衛普有“世界之花”的美稱,每年有二千五百餘艘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在此停泊。

尼德蘭貴族迅速富裕起來,尼德蘭的經濟開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了。尼德蘭人接受了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教——加爾文教,強烈反對維護封建統治的天主教。

尼德蘭的財富讓西班牙紅了眼,對尼德蘭的統治越來越殘酷了,每年要從這裏榨取二百多萬佛羅林。管轄尼德蘭的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腓力二世身兼二職,既是西班牙國王,又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大權在握,統治地區包括德意誌、西班牙、尼德蘭、捷克、匈牙利、意大利南部和新發現的美洲大陸。

腓力二世十分殘忍。他一上任,就嚴格執行“血腥詔令”,從十六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在尼德蘭屠殺和驅逐新教徒達五萬多人。

在經濟上腓力二世對尼德蘭更是毫不手軟。他上台後就宣布國家破產,拒付國債,使尼德蘭許多銀行破了產。同時,他還取消了尼德蘭商人與英國直接進行貿易的權利,使尼德蘭繁榮的經濟變得十分蕭條,許多工場相繼倒閉,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到處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民族經濟瀕於崩潰了。

十六世紀60年代初,尼德蘭出現了加爾文教。這一新教一經出現,立刻得到廣泛的傳播,僅安特衛普一地就有一萬多人信奉加爾文教。接著,就有許多新教徒在佛蘭德爾、不拉奔等地攻打監獄,拆毀火刑柱,公開反對西班牙的統治。民眾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感動了荷蘭省督奧倫治親王,他若有所思地說道:“常言道:官逼民反。今天出現攻打監獄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新教徒的這些做法是長了我們尼德蘭人的誌氣,我們也要支持他們的行動。並且,貴族也要組織起來,抗議西班牙如此殘酷的行徑。”

在奧倫治親王的支持下,貴族於1565年秘密地組織了“貴族同盟”,反對西班牙的殘暴統治。

1566年4月5日這一天,平日裏腦滿腸肥的貴族們都穿上了叫花子穿的衣服,係上了討飯袋,來到尼德蘭女總督府。他們跪在地上,向總督瑪格麗特說:“我們要求政府停止對新教徒的迫害,立即召開三級會議,討論當前國家日益惡化的形勢。”

女總督聞聽,怒目圓睜,說道:“簡直是胡鬧!豈有此理!”女總督身邊的官員們見到眼前的情景,都忍不住暗暗發笑。看到貴族們那寒酸的打扮,都用鄙視的目光看著他們,並且交頭結耳地說道:“一群乞丐,竟敢大雅之堂。”

這些“乞丐”聽了他們的議論,心裏很不是滋味。他們憤然遞交了一份請願書,然後都離去了。

這次,貴族們到總督府請願,幻想通過合法鬥爭使西班牙統治者讓步,沒想到被人家奚落為“乞丐”。

西班牙殖民者對貴族尚且如此,手工業者和農民的疾苦更是不屑一顧了。尼德蘭人民對在自己國土上耀武揚威的西班牙人恨透了。

1566年8月11日,佛蘭德爾地區的一些城市首先爆發了“破壞聖像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開始了。參加起義的有手工工場工人、手工業者和農民。他們手持鐵棍、錘子和繩索,衝進教堂和修道院,將聖像、聖骨之類的東西全部砸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