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曆史名詞(2 / 2)

“初唐四傑”都有誰?

唐朝初年,出現了“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四傑之首王勃,是個才學兼備的詩人,也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文學天才之一。

唐朝時日本派來的“遣唐使”一共有多少批?

公元589年,隋朝結束了中國曆史上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對峙局麵,重新統一了中國,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當時,東瀛日本正處在從奴隸製到封建製的過渡階段,新興的日本封建主希望從中國吸取一套封建製的統治方式,於是有計劃地派遣使臣和留學生來中國訪問、學習。

公元607年,隋煬帝在位時,日本封建貴族的代表人物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為使臣,攜國書來中國,內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次年,隋煬帝派文林郎裴世清為使,陪送日本使臣返國,並回訪日本,受到日本人士的熱烈歡迎和隆重接待。

到了唐朝,中日兩國的交往更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頻繁程度。從公元630年開始的200多年中,日本大和的天皇先後派出多批使者來到中國,學習唐朝的典章製度和文化禮儀。隨同使臣一起來中國的,有官員、留學生和留學僧,人數多時達五六百人。由於他們都是由日本政府派遣的使者,所以就被稱為“遣唐使”。這些人在中國學習了各種技藝,回國以後便積極傳播唐朝的製度和文化,中國的典章製度、工農業生產技術、曆法、哲學、曆史學、文學、數學、醫藥學、建築學、美術、工藝等,都被介紹到日本。

據史書記載,唐朝時日本派來的遣唐使前後有13批,人數達數千人之多,大大促進了中日兩國的友好關係和文化交流。

“唐三彩”是從什麼時候發展起來的?

中國唐朝發展起來的多色鉛釉陶器。主要產地在中國洛陽和西安等地。釉為矽酸鉛玻璃。釉色以紅、綠、白3色為主,兼有藍、黃、褐、紫等色,稱之為三彩。西漢武帝時,中國已有了以銅、鐵著色的綠、黃褐、棕紅、醬色等鉛釉陶器。唐代還發現以鈷、錳等著色時得到藍、紫等不同色調。人們的審美觀念趨向於豐富多彩,因此集雕塑、陶瓷、色彩藝術於一身的唐三彩應運而生。這類產品還銷往國外。現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埃及、蘇丹、日本、朝鮮等國家都有中國唐三彩的遺存品。唐三彩的製作盛於唐開元時期,天寶之後逐漸衰落。但作為一種工藝技術並沒有失傳。以後的遼三彩、宋三彩均是受其影響而發展的,風格轉為清秀,品種、數量遠不及唐時。到明、清兩代,三彩釉的使用轉移到了琉璃瓦、脊上。唐三彩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雕塑和釉色兩個方麵。唐三彩的造型以豐滿渾厚見長,同時也糅進了清新秀柔。其雕塑手法洗練明快,寫實為主,重在攝神。如仕女,大多豐肌秀骨;武俑則肌肉發達,短頸粗腰;文俑刻畫得文雅傲岸,表情肅謹。在動物中,以雄健的駿馬和穩沉的駱駝最出色。唐三彩的鉛釉釉色獨特,工匠們吸收了染織等工藝的技術,創造了梅花點等上釉手法,一件器物上紅、白、綠、藍等釉色交錯施點,經燒製後各色釉互相滲融,濃淡相間。同時鉛釉使釉麵光亮度增強,色彩更加晶瑩玉潤。

你知道《唐六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嗎?

公元722年(開元十年),敕撰《唐六典》,蓋據《周禮》天官掌建邦之“六典”,即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取貞觀六年所定官令,分三師(公)、三省、九寺、五監、十二衛等職司、官佐、品秩,編而注之。至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以李林甫領銜進呈,實出於張九齡等之手,共30卷。《唐六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標誌著封建法製日趨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