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曆史名詞(1 / 2)

“科舉製度”下的考試內容都有什麼?

一種由隋代開創,經曆代完善的按科目考試選拔官員的製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其製創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而延續至元、明、清,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隋文帝為廢除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製,開始用分科考試辦法選拔官員;煬帝時置進士科,允許普通士人應考。唐代於進士科外,又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為常科;而由皇帝特詔舉行的考試為製科;武則天時又增置武舉。諸科中以進士科最為重要。至宋代,確立了殿試製度,使科舉三級考試製度得以完備。宋以後,隻有進士一科。為防止應試者及考官舞弊,曆代都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防範製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競爭的原則。考試內容,唐代主要是詩賦和帖經;宋代主要是詩賦、經義、論、策;而明、清則以《四書》、《五經》為主。考試文體用八股文。唐代進士及第後,須經吏部考試合格方授官;宋代進士一至四甲可直接授官;明、清進士則均可直接授官。科舉製度在中國曆史上起過重要進步作用,有深遠影響,但也有不少消極作用,這在清代後期尤為明顯。

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誰下令開鑿的?

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隋煬帝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於公元605年下令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市),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長2000多公裏。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經過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的廣大地區,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方的經濟交流。

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叫什麼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位於今河北趙縣的汶河上。由隋代傑出工匠李春於公元595~605年間設計建造。橋長50.82米,寬9.6米。橋身的大拱兩端上方各有兩個小拱,可以減輕橋身的重量和橋基的壓力,遇到洪水,又可減弱激流對橋身的衝擊。整個橋型勻稱輕盈,欄板上刻有龍形花紋,栩栩如生。趙州橋曆經14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比歐洲同類拱橋早1200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最早始於哪個朝代?

我國最早發明的印刷術始見於隋。將所印書稿反刻在一塊塊木板上,使字凸出,然後在字麵上塗墨,複上紙,輕刷之後,字跡便可印在紙上。熟練的工匠,一天可印約2000張。該技術在唐代進一步發展。宋代更趨完善,今天能見到的宋刻本書籍達700多種。

租庸調製對當時的農業有怎樣的作用?

唐前期的一種賦稅製度。唐前期在均田製基礎上實行的向授田課丁(人丁)征派的田租、力庸和戶調三種賦役的合稱。規定每丁每年納粟2石(即租);另隨鄉土所產交綾或絹2丈,如納布為2丈5尺,輸綾絹者納綿3兩,輸布者納麻3斤(即調)。每丁每年須服力役20天,無事則納絹、布袋力役(即庸),每日折絹3尺,有事加役者,15天免調,30天則租調全免,但連正役不得超過50天。遇災另有減免。唐中葉,均田製弛壞,租庸調無法維持,後被兩稅法取代。納絹代役,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在客觀上有利於農業生產。

唐玄宗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開元盛世”的景象?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任用賢相姚崇、宋璟,整頓吏治,淘汰冗官,精簡機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使武則天以後動蕩的唐朝政局重新穩定。由於政治安定,國勢強盛,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成為當時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大國。當時,海內富實,米價低廉,商業繁榮,公私倉廩俱豐實。史稱“開元盛世”,又稱“開元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