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曆史事件(2 / 3)

公元675年唐高宗感到武氏家族的勢力越來越大,擔心李氏天下難保,就想趁自己在世,傳位太子李弘(武則天的長子)。武則天卻毒死李弘,立次子李賢做太子。公元680年又把李賢廢為平民,改立三兒子李顯為太子。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駕崩,太子李顯即位,即唐中宗。武則天則以皇太後的身份仍然臨朝執政。後因中宗重用皇後韋氏家族的人,武則天廢了唐中宗,立她的四子李旦為帝,即唐睿宗。她不讓睿宗處理朝政,一切事務仍由她一人做主。

唐宗室元老功臣見武氏家族弄權,人人自危,於是,激烈的鬥爭便公開化了。最先起兵反抗武則天的是李唐舊臣徐敬業、唐之奇、駱賓王等人。他們以擁戴中宗為旗號,起兵討伐武則天,獲得宰相裴炎的支持,內外呼應,很快聚集了10餘萬人馬。駱賓王撰寫著名的《討武曌檄》,文中慷慨激昂地把武則天斥責得體無完膚。武則天派出30萬大軍討平了徐敬業,殺了宰相裴炎等人。

公元690年九月,67歲的武則天廢睿宗李旦為皇嗣,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以洛陽為神都。

【知識鏈接】 請君入甕

武則天當政期間,大臣來俊臣和周興都是當時有名的酷吏,慣用各種酷刑逼人招供。有人告發周興謀反,武則天就派來俊臣審問。來俊臣請周興吃酒,假意問他:“犯人不肯招供怎麼辦?”周興說:“這很好辦,做一個大甕,周圍用火烤,把犯人放進去,還怕他不招嗎?”於是來俊臣叫人支起大甕,說:“我奉旨審問老兄,現在請老兄入此甕。”後人用“請君入甕”來比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

武則天的墓碑是無字墓碑嗎?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乾陵前,並列豎著兩塊大石碑,一塊是歌頌唐高宗文治武功的“述聖碑”,碑文係武則天親自撰寫;另一塊是無字碑,此碑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碑上不見唐代所刻一字,後人所加文字也斑駁陸離,若明若暗。

武則天的墓碑為何無字?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一說,武則天作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執政的50年中,注重選拔賢才,開創殿試,以文辭取士,先後使用了李昭德、狄仁傑、姚崇等政治家擔任宰相,使國家的統一繼續得到鞏固,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其政績斐然,彪炳史冊,在一塊碑記裏是寫不完的,留下空碑一座,用來表示自己功勞蓋世。

一說,武則天知道自己執政中篡權改製,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濫殺無辜,罪孽深重,本無功可記,無德可載,與其貽笑後世,不如一字不鐫。

還有一說,武則天一生聰穎機警,常作驚人之舉,傳說,武則天臨終前曾說:“己之功過,由後人評。”立無字碑之舉意在千秋功罪讓後人評論。

當然,武則天在其統治後期,朝政腐敗,新貴形成,對曆史發展起了阻礙作用。鑒於此,聰明的武則天才為自己立了無字碑。

武則天為什麼稱晚年的狄仁傑為“國老”?

女皇武則天之所以能成為一朝開明君主,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善於用人,更可貴的是善於用那些反對過她的官員。狄仁傑就是曾反對過她而又得到女皇重用的宰相。

狄仁傑(公元607~700年)字懷英,太原人,是武則天時最著名的宰相。狄仁傑出生於官僚家庭,從小酷愛讀書。公元676年初,狄仁傑升任為大理丞。他上任僅一年時間,就處理了多年積壓的許多糾纏不清的案件一萬七千餘件,並且處理得公正合理,無一冤枉。狄仁傑出手就以卓越的才幹得到唐高宗賞識。唐高宗發現狄仁傑膽識過人,便擢升他為負責監察彈劾百官的侍禦史。在擔任侍禦史期間,狄仁傑常常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與那些有權有勢的貪官汙吏進行鬥爭。武則天即皇帝位後,狄仁傑被不斷提升,終至宰相。

公元692年,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狄仁傑被捕下獄。他為了保住性命,等待時機,就承認了謀反罪。當來俊臣得寸進尺逼狄仁傑供出其他同謀大臣時,狄仁傑氣憤地把頭向柱子撞去,血流滿地,來俊臣才不敢再審問。狄仁傑偷偷寫成一幅冤狀,放在棉衣裏轉給兒子。兒子接到冤狀急呈武則天,武則天親自提問狄仁傑,問他為什麼要造反。狄仁傑回答說:“如果不承認造反,我早死在酷刑之下了。”武則天又問他為什麼要寫謝罪表。狄仁傑說:“沒有此事。”武則天方知是來俊臣陷害他,於是,複其宰相之職。

武則天就立李氏為太子還是立武氏為太子的問題征求狄仁傑的意見。當時,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為謀求太子地位,都在暗地裏頻繁地活動。狄仁傑趁武則天還在猶豫,便勸她立李氏為太子。他說:“陛下,姑侄的關係和母子的關係哪個親?陛下如果立兒子為太子,在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享受祭祀,承繼無窮;如果立侄兒為太子,還沒聽說過太廟中供著姑母的!”狄仁傑的這番話一針見血地觸動了武則天的心靈要害。

狄仁傑善於推舉賢才。經他推薦的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人,均官至公卿,有的成為宰相。狄仁傑也像武則天一樣,善於用人,使其發揮各自所長。即使是歸降的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使他們充分發揮作用。如契丹部落的兩員大將李楷固和駱務整,驍勇異常,屢次打敗唐軍,擊殺許多唐朝將領。他們歸順朝廷後,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將他們處死。武則天采納了狄仁傑的意見,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派他們到邊境駐守。結果,他們駐守邊境,盡忠守職,使邊境平安無事。

狄仁傑晚年,武則天更加敬重他,尊稱之為“國老”,而不直呼其名。公元700年,狄仁傑病故。武則天很悲痛,罷朝三日,追封他為梁國公。武則天每有不決大事,就想起狄仁傑,慨歎地說:“老天為什麼要那麼早奪走國老呢!”從她的話裏可以看出她對狄仁傑的懷念之情。

唐玄宗寵信安祿山的後果是什麼?

節度使是唐朝為加強邊境的防禦,於公元472年在重要的邊境地區設置的軍鎮長官。玄宗時有10個軍鎮。節度使不僅帶領軍隊,還兼管行政和財政。有功者還有可能進京當宰相。有些節度使是胡人。

平盧(治所在今遼寧朝陽)節度使安祿山就是這些胡人節度使中特別得寵的一個。他經常搜羅奇禽異獸、珍珠寶貝,進貢朝廷討好唐玄宗。他還采取許多卑劣手段,誘騙平盧附近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將士到軍營來赴宴。在酒席上,將他們殺死,割下頭顱,向朝廷獻戰功。

安祿山還常常乘被唐玄宗召見進京的機會,裝出一副憨直無謀像個弄臣的樣子討唐玄宗喜歡。因此,他得到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的信任,做了範陽、平盧及河東(今山西太原)等鎮的節度使,控製了北方邊境的大部分地區。他秘密擴充兵馬,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將,又任用漢族士人高尚、嚴莊幫他出謀劃策,囤積糧草,磨礪武器。隻等唐玄宗一死,他就準備造反。

公元752年,李林甫病死,楊貴妃的從兄楊國忠借外戚地位繼任宰相。楊國忠本來是個流氓,安祿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慣安祿山,兩人水火不容。楊國忠三番五次提醒唐玄宗說安祿山要謀反。因為唐玄宗正寵信安祿山,當時對楊國忠的話不以為然。

安祿山經過長期周密準備,決定於公元755年十月發動叛亂。安祿山便假造了一份詔書,對將士們說:“接到皇上密詔,令我立即帶兵進京討伐楊國忠。”於是,安祿山就帶領15萬步兵、騎兵南下。由於中原已經約有一百年沒發生過戰爭了,沒經過戰陣的沿途官員能逃的逃,逃不及的降。安祿山叛軍一路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也率萬人攻陷常山。

唐玄宗得到範陽叛亂的警報,開始不肯相信,以為是謠言。接著,警報頻傳,他才慌了,急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滿朝官員個個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這時楊國忠得意地說:“我早就說安祿山要反,沒說錯吧。陛下盡管放心,他的將士不會跟他一起叛亂。10天之內,一定會有人把安祿山的人頭獻上。”

唐玄宗聽了這番話,心情稍安。可是,誰知道叛軍在短短的時間內便長驅直入,一直渡過黃河,占領了洛陽。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燕。

“安史之亂”曆時多長時間?

安祿山叛軍殺向京城長安。唐玄宗派大將哥舒翰帶領重兵把守潼關。叛將崔乾祐在潼關外攻了半年,也沒攻破。

公元756年,朝廷與將領對討伐叛軍的方略產生了分歧。哥舒翰主張在潼關堅守,等待戰機;郭子儀、李光弼也從河北前線給唐玄宗上奏章,請求引兵攻打安祿山的老巢範陽,而潼關守軍千萬不要出關。這些意見遭到宰相楊國忠的反對。他認為潼關外的叛軍已經不堪一擊,哥舒翰守在潼關按兵不動,會喪失殲滅叛軍的時機。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意見,接連不斷派使者到潼關逼哥舒翰出關作戰。

哥舒翰隻得遵命帶領20萬大軍出關,在靈寶與叛軍會戰。結果,一出關就中了埋伏,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潼關失守,哥舒翰被俘。

潼關一失守,關內已無險可守了。唐玄宗這才感到形勢危急。文武百官都失魂落魄,沒了主意。楊國忠勸玄宗逃到蜀地。唐玄宗、楊國忠帶著楊貴妃和一群皇子皇孫,在將軍陳玄禮和禁衛軍的護衛下,悄悄地打開宮門,逃出了長安。唐玄宗一行走了半天也沒有人給他們送飯。原來他們事先派出到沿路通知各地官員接駕的宦官早已逃之夭夭了。他們隻好忍饑挨餓,狼狽行進。第三天,他們到了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縣西)。隨行的將士疲憊不堪,饑渴難忍。他們認為大家之所以這樣顛沛流離,受盡苦難,都是奸相楊國忠造成的。這時,有二十幾個忍饑受餓的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的馬,向楊國忠要糧。楊國忠正忙著應付,周圍的兵士乘機大喊:“楊國忠造反了!”一麵叫嚷,一麵發箭射殺了楊國忠。

情緒激昂的兵士們殺了楊國忠,接著把唐玄宗住的驛館包圍了。唐玄宗聽到外麵喧嘩,問是怎麼回事。太監告訴他,楊國忠已被憤怒的兵士殺了。唐玄宗大驚失色,不得不扶著拐杖,走出驛門,安撫兵士,要將士們回營休息。兵士們不肯回營,吵吵嚷嚷地喊:“楊國忠謀反,楊貴妃也不可留。”唐玄宗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隻好下令把楊貴妃縊死。將士們這才撤回軍營。

經過這場兵變,唐玄宗受驚不小,急忙逃到成都。太子李亨被當地官吏、百姓挽留下來,一路收容殘兵北上,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南)即位,即唐肅宗。

公元757年春天,叛軍發生內訌,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安祿山,自己稱帝。公元760年,史思明殺死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又殺了自己的父親。公元763年,史朝義兵敗自殺。這次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前後曆時8年。它使唐王朝從此衰落,使中原百姓遭到空前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