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主要常見病處理的有關基本方法(2 / 3)

在懷疑是骨盆骨折時,應立即用寬大的棉織品或三角巾緊緊捆住臀部,將骨盆切實固定起來,防止骨盆繼續出血。再用另外的棉織品將雙膝關節綁紮在一起,雙膝關節中間用棉織品隔開。三人平托輕輕地將傷患放在硬板上,使之膝關節屈曲,下方墊上軟物,減輕骨盆骨折的疼痛,並將其迅速送往醫院搶救。

頭部受傷造成的七竅流血,有可能是顱底骨折的結果,此時用填塞止血,會使原本能從耳、眼、鼻、口流出的顱內出血積攢在顱內,導致腦疝。正確的做法是不要試圖填塞止血,利用體位變化讓其徹底流出來。當然,顱底骨折是很嚴重的顱腦外傷,現場還要考慮有無頸椎骨折。一旦頸椎骨折,變換體位就容易造成截癱。

野外時,往往距離正規醫院較遠。因此,在遇到外傷出血時,要冷靜判斷出血量大小。如出血量較大,估計在將傷員送至醫院救治過程中失血量大於800毫升,應將止血作為首要任務。

3.如何使用止血帶。常用的止血帶是橡皮帶、止血帶、三角巾、有彈性的棉織品如寬布條、毛巾等材料,每次戶外出行前請準備若幹,不要用鐵絲、電線、尼龍繩、麻繩等做代用品。

上止血帶的位置要求嚴格。上肢出血,止血帶應紮在上臂上1/3段,禁止紮在上臂中段,避免短時間內損傷神經而導致殘疾;下肢出血,止血帶應紮在大腿上段,盡量不在小腿。盡量不要在前臂、小腿上止血帶,因為小腿、前臂都有兩根骨頭組成,無法捆紮夾在兩根骨頭中間較深的動脈。

上止血帶前,先要將傷肢抬高,盡量使靜脈血回流,減少出血量,並嚴格遵守要求:即止血帶不直接與皮膚接觸,利用棉織品做襯墊。上止血帶鬆緊要合適,以止血後遠端不再大量出血為準,越鬆越好。止血帶定時放鬆,每40分鍾—50分鍾鬆解一次,鬆解時要用手進行指壓止血2-3分鍾,然後再次紮緊止血帶。做好明顯標記,記錄上止血帶的時間,上止血帶總的時間不要超過2小時-3小時。

總的來說:手部出血,壓迫尺、橈動脈。上肢出血,壓迫肱動脈。手指出血,壓兩側。下肢出血,壓迫股動脈。環行包紮,用在粗細相等處。螺旋包紮,用在粗細不等處。螺旋反折包紮,用在粗細不等處。“8”字包紮,用在關節處。

五、傷員搬運

正確的搬運傷病員對搶救、治療和預後都至關重要。具體搬運方法:

1.徒手搬運

(1)單人搬運。常見的有扶持法、抱持法、背法。

(2)雙人搬運法。轎杠式、拉車式、椅式搬運法、平臥托運法。

2.擔架搬運。將傷員放置在擔架上搬運,同時要注意保暖。在沒有擔架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門板、毯子、衣服、大衣、繩子、竹竿、梯子等製作簡易擔架搬運。

3.搬運危重傷病員應注意的事項

(1)脊柱損傷。用硬擔架,3-4人同時搬運,固定頸部不能前屈、後伸、扭曲。

(2)顱腦損傷。半臥位或側臥位。

(3)胸部傷。半臥位或坐位。

(4)腹部傷。仰臥位、屈曲下肢,宜用擔架或木板。

(5)呼吸困難病人。坐位。最好用折疊擔架(或椅)搬運。

(6)昏迷病人。平臥,頭轉向一側或側臥位。

(6)休克病人:平臥位,不用枕頭,腳抬高。

六、中醫灸法在急症中的應用

1.隔鹽灸。將細沙食鹽放在神闋穴上,鹽上放大艾炷點燃施灸,每次3~9壯,或用艾條灸10~15分鍾。治療急性腸胃炎、中風脫證、中暑休克等。

2.隔薑灸。將鮮薑切成0.3~0.4cm厚的片,放在選好的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每次灸3~9壯,換艾炷不換薑片,或用艾卷灸10~15分鍾。治療哮喘發作、風寒咳嗽、急性蕁麻疹、泄瀉、虛寒胃痛、麵癱、心絞痛、高血壓等。

3.溫灸盒灸。用木板做成長10cm,寬10cm,高9cm的盒,盒中放入鐵沙,距底部約10cm高,盒上加蓋。施灸時將3~5cm長的艾條段點燃後放入盒內1~2段,再將溫灸盒放在施灸的部位或穴位,每次灸10~15分鍾,每次灸1~2穴。治療急性腰扭傷、急性胃脘痛、痛經、腹痛、腰痛、泄瀉、痢疾等。

4.艾條灸

(1)溫和灸:將艾條燃著的一端靠近施灸的皮膚,約離施灸穴位皮膚2厘米,固定不動,以施灸局部皮膚有溫熱感為度,每穴灸5~20分鍾,每次灸3~5穴為宜。治療胃脘痛、痛經、癲癇、一氧化碳中毒的昏迷、外感發熱等。

(2)雀啄灸:將艾條燃著的一端對準施灸穴位或施灸部位,如小鳥啄食一樣一起一落施灸,約離施灸穴位皮膚2厘米,每穴灸5~10分鍾,使局部皮膚紅潤為度,每次灸1~3穴,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小兒泄瀉。

(3)熨熱灸:又稱“回旋灸”,將艾條燃著的一端靠近施灸的皮膚,約離施灸穴位皮膚2厘米,往複盤旋施灸,如熨衣服一樣,每穴灸5~10分鍾。治療神經性皮炎、癤腫。

5.艾柱非化膿灸。用麥粒大小或半個紅棗大小的艾柱,放在穴位上點燃施灸,感到灼熱時,即把艾炷去掉,1次灸3~9壯,每次灸1~3穴。治療癲癇、美尼爾綜合征、哮喘發作、急性胃脘痛、急性腹痛、痛經、帶狀皰疹等。

6.針上加灸(溫針)。用一撮艾絨團紅棗大小或1.5cm長艾條段,撚捏或插在留針的針柄上,下端距皮膚約2cm高,從下端點燃施灸,每穴灸1~3壯,每次灸1~3穴。治療痛經、腰痛、胃脘痛、麵癱、關節炎等。

7.燈心草灸。用一根約10cm長的燈心草,一端蘸食油,點燃後迅速點灸選定的穴位,以聽到“叭”的一聲響為準,“叭”一聲為一壯,每次灸1~3穴。治療急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癤腫、帶狀皰疹、癲癇等。

8.蒜泥灸。將大蒜搗成糊狀,塗在選定的穴位上,每次塗5~10分鍾,感灼熱為度,即去蒜泥以防皮膚起泡。配針刺湧泉穴,治療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灸膏肓俞可治療肺結核咯血。

9.隔蒜灸。用大蒜或獨頭蒜切成片,或用大蒜搗泥作餅,蒜片為0.3~0.4cm厚,放在選定穴位上,點燃艾柱施灸。一般每次灸3~9狀,換艾柱不換蒜片。治療癤腫、乳腺炎、關節炎。

10.隔核桃皮眼鏡灸。用鐵絲作成眼鏡架,前麵放上半邊核桃皮殼,灸時將核桃皮放入菊花水中浸泡3~5分鍾,將核桃殼套上,再插1.5cm長艾條段,點燃後戴在眼上施灸,每次灸1~3壯。治療急性結膜炎、急性角膜炎、麥粒腫。

七、中醫針刺救急十法

1.祛痰。適應症:各種急症見痰涎壅盛,呼吸急促。方法:針膻中、中脘、內關、豐隆。用瀉法不留針。

2.開竅。適應症:各種急症見痰涎壅盛,神昏不語。方法:針人中、間使、大陵、豐隆。瀉法不留針。

3.泄熱。適應症:高熱,神昏欲抽,體溫39℃以上。方法:十宣放血,再針大椎、印堂、曲池、足三裏。瀉法不留針。

4.降壓。適應症:頭痛,血壓增高,脈弦,舌紅苔膩,血壓在160/100以上。方法:先針十宣放血,再針風池、曲池、內關、陽陵泉、太衝。瀉法可留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