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主要常見病處理的有關基本方法(1 / 3)

一、人工呼吸

在災害期間,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遇到有人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呼吸驟停的意外狀況。假如能夠掌握正確的方法,早一秒對病員實施人工呼吸,那麼病員生存的概率就會大大地提高。

1.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迅速將病員轉移到空氣流通狀況好的地方,解開衣領扣子、領帶、腰帶,若是女性,則要解開內衣扣子,以免外在因素對病員的胸部、腹部造成束縛感,影響通氣。

2.無論病員最初處於何種姿勢,施行人工呼吸的唯一正確體位隻能是平躺仰臥,並且身體應在地麵或者是牢固可靠的平板上,便於施救者進行急救。

3.施救者跪在病員身體的一側,一手放在病員的額頭上向下按,另一手托起病員的下巴往上抬,迫使病員張口,迅速檢查他的口腔、鼻腔內是否有嘔吐物、分泌物或異物堵塞,若發現有異物,盡可能地將其清除。如果有活動假牙已經脫落,記得一定要取出。

4.保持病員頭部後仰的姿勢,令下頜部與耳垂的連線同地麵基本呈90°,令氣道已充分打開。深深吸一大口氣,一手捏緊病員的鼻子,盡可能用嘴完全地包住病員的嘴巴,將氣體吹入病員的體內。同時眼睛要注視病員的胸廓是否有明顯的擴張,若有,表明吹氣量足夠多。隨即放開捏住病員鼻子的手,讓他自主完成一次呼氣過程。

5.每次吹氣時不應太快,一般持續2秒左右。在進行下一次人工呼吸之前,應先確保上一次吹入的氣體已徹底呼出。

6.最開始施行人工呼吸時,可連續進行三、四次,之後以每五秒操作一次的頻率進行。

7.假如病員始終是嘴唇緊閉無法張開,那麼可以改用口對鼻人工呼吸,操作方法同上,隻是吹氣的對象換成是病員的鼻子。

8.在做人工呼吸過程中,要看、聽、感覺窒息者的呼吸。患者氣道暢通後,搶救者利用看、聽、感覺之法3—5秒鍾,檢查患者有無自主呼吸。檢查方法:搶救者側頭用耳貼近患者的口鼻,一看患者胸部(或上腹部)有無起伏;二聽患者口鼻有無呼吸的氣流聲;三感覺有無氣流吹拂麵頰感。如果患者自主呼吸後,要停止人工呼吸。

二、心髒擠壓術

心髒擠壓術適用於各種創傷、電擊、溺水、窒息、心髒疾病或藥物過敏等引起的心博驟停。搶救者采用摸頸動脈或腕部脈,觀察是否有搏動5-10秒鍾,判斷患者有無心髒跳動。檢查時應輕柔觸摸,不可用力壓迫。

為判斷準確,可先後觸摸雙側頸動脈,但禁止兩側同時觸摸,以防阻斷腦部血液供應。若沒有脈搏搏動,可實施胸外心髒擠壓術,擠壓30次,擠壓速度為每分鍾至少100-120次。心髒擠壓術與人工呼吸常交替進行,擠壓氣與吹氣之比為30:2反複進行。連續做五遍,再判斷,檢查脈搏、呼吸恢複情況和瞳孔有無變化。

1.具體方法

(1)患者仰臥硬板床或地上。

(2)術者以一掌根部放於患者胸骨體中下l/3交界處。將另一手掌壓於其上,前臂與患者胸骨垂直,以上身前傾之力向脊柱方向作有節奏的帶衝擊性的按壓,每次按壓使胸骨向下壓陷3—4cm左右,隨即放鬆,以利心髒舒張。放鬆時,術者的手不要離開胸骨接觸麵,以免移位,直至心跳恢複。

2.注意事項

(1)按壓位置要正確,偏低易引起肝破裂,偏高影響效果。偏向兩側易致肋骨骨折、氣胸、心包積血等。

(2)按壓用力要適宜,以能達到股動脈搏動或瞳孔不散大為滿意。

(3)在本操作的同時,應行人工呼吸。

三、出血處理

災害期間或野外生存,創傷是在所難免的,皮膚破損、血管及神經斷裂、骨折等都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出血。一個人的血量大約占體重的8%,一旦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20%就會造成休克,嚴重的會在短時間內死亡。所以,要盡量避免創傷。一旦創傷不可避免,也要學會保護自己和他人。

1.四種止血的方法

(1)壓住出血口。當看見傷口流血,最常做的急救動作就是用手按住出血區,這就是壓迫止血法。壓迫止血法分兩種:一種是傷口直接壓迫,無論用幹淨紗布還是其他布類物品直接按在出血區,都能有效止血。另外一種是指壓止血法。用手指壓在出血動脈近心端的鄰近骨頭上,阻斷血運來源以達到止血目的。找壓迫點時要用食指或無名指,不要用拇指,因為拇指中央有粗大的動脈,容易造成誤判斷。當找到動脈壓迫點後,再換拇指按壓或幾個指頭同時按壓。

(2)包裹出血部。無論什麼樣的出血,最終都要用包紮來解決。包紮所用的材料是紗布、繃帶、彈性繃帶或幹淨的棉布或用棉織品做成的襯墊。包紮的原則是先蓋後包,力度適中。先蓋後包即先在傷口上蓋上敷料(夠大、夠厚的棉織品襯墊),然後再用繃帶或三角巾包紮。

這是因為常用的普通紗布容易粘傷口,給後續處理增加難度。力度適中指的是包紮後應止血有效,檢查遠端的動脈還在搏動;包紮過鬆,止血無效;包紮過緊,會造成遠端組織缺血缺氧壞死。

(3)堵塞出血口。用於腋窩、肩、口鼻、宮腔或其他盲管傷和組織缺損處的填塞止血法,是用棉織品將出血的空腔或組織缺損處緊緊填塞,直至確實止住出血。

填實後,傷口外側蓋上敷料後再加壓包紮,達到止血目的。此方法的危險在於用壓力將棉織品填塞結實可能造成局部組織損傷,同時又將外麵的髒東西帶入體內造成感染,尤其是厭氧菌感染常引發破傷風或氣性壞疽。所以,除非必需,盡量不采用此法。

(4)捆紮止血法。止血帶止血法在四肢出血的條件下是有效的。如戰傷、較大的肢體動脈出血等,通常應在傷處的上部紮止血帶,壓迫血管阻斷血行。但是,潛在的不良作用是持續的對神經和肌肉的損傷,也會因肢體缺血引起全身性並發症,甚至死亡。並發症與止血帶的壓迫力量過大和持續時間過長密切相關,因此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非醫務人員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使用此法。

2.出血處理。皮膚擦傷是野外生存中最常見的損傷,即便損傷範圍比較大,也不過是淺表損傷和毛細血管出血,不可能造成大量失血。傷口處理,主要是預防感染。包紮前,應用肥皂水衝洗傷口,然後用流動自來水將傷口衝洗幹淨,直到傷口沒有異物。野外條件不許可的,可用其他清潔水源,如水壺中的白開水清洗。在出血部位周圍皮膚上用碘酒或75%酒精塗擦消毒,局部使用抗生素藥膏或霜劑。最後,用幹淨毛巾或其他軟質布料做成的敷料覆蓋傷口,再用幹淨的布、繃帶或三角巾等棉織品包紮。

頭皮出血比較嚴重,因為頭皮的血管比較豐富,出血量自然比較多。頭皮比較髒,處理時要注意徹底清創,以免感染,可先剃去毛發再清洗、消毒、包紮。

遇創口較大、出血較多的傷口或裂開需要縫合的損傷,要立即采用加壓包紮止血。包紮前,按上述清洗原則處理傷口,嚴禁用泥土、麵粉等不潔物撒在傷口上,它不僅會造成傷口進一步汙染,還給下一步清創縫合帶來困難。

如果遇到四肢開放性骨折,首先應使用指壓止血法先將出血控製住,然後再利用手頭的棉織品加壓包紮。

如果遇到大動脈出血難以止血時,還要選擇止血帶止血。骨盆骨折是一種嚴重外傷,出血量大且難以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