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外行進
1.行進的一般原則
(1)行進前,要明確目的地,選擇地形難度小、易行走的路線。
(2)在出發地,要在地圖上現地標明方位,確定行進路線。
(3)行進中,要現地與地圖互相對照,尤其是在轉彎處,經常確定行進路線和方向的正確性。
(4)行進中,要經常做標記,以防走錯路後返回時不出錯。
(5)走錯路後,應停止行進,現地與地圖對照,查明原因,抄近道插入到正確路線上去,不得已時原路返回。
(6)走平路時,步幅適中,不急不緩,有節奏行進。上坡時,步幅要大,速度要慢。下坡時,步幅要小,腳要踩穩,安全可靠。
2.複雜地形的行進
(1)石板路行走。山地石板路麵一般主要出現在石質山崖、陡崖或是石質斷層,山體的基岩出露地帶,也有人為鋪就的石板路麵。由於路麵平滑且多青苔,故易打滑,一旦遇到雨雪容易發生事故。在雨後,上坡時心情要放鬆,重心不要太靠前,重心方向要和地麵有一定角度,盡量使用登山杖;背大包時包的重心應該是身體中部,手盡量扶著岩壁或樹木。下坡時,一定要用登山杖;腳的落點盡量踩在石板之間的縫隙,或者路旁的草木上;兩個人之間一點要拉開距離,避免一個人跌倒後鏟倒好幾個。雪後,如有專業裝備,最好用四齒的冰爪,如果沒有專業裝備,腳要落在路旁樹根或草上;同時,要拄登山杖,沒有登山杖也可用樹枝、木棒替代。
(2)亂石區行走。亂石區主要是經由長期雨水衝刷和山洪暴發的原因,水流衝動的石塊在山穀、溝壑中堆積形成。行進中,克服對亂石的恐懼心理,集中注意力。雨季,大雨來臨之前、大雨剛過時,不要去峽穀亂石區,小心山洪暴發。在進入亂石區之前,要先檢查鞋帶是否鬆動,把背包肩帶和腰帶拉緊,讓背包緊貼背部,以免跳躍時背包晃動、重心不穩導致失足。行走在亂石區,要注意觀察前方情況,準確判斷下一個落腳點,防止踏在濕滑的地方摔倒。另外,一定要把鞋底清理幹淨,防止鞋底粘上了沙子滑倒。
(3)泥土路麵行走。山地泥土路麵主要是石頭風化和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麵,經過人們的長時間踩踏形成的。也許你覺得這是最好走的路,但在雨季時這種路麵就形成爛泥路,上下山非常容易跌倒。尤其是在大雨過後,經過太陽的曝曬,土路表麵已經被曬幹,但實際上已經吸足了水分;走這種路時鞋底一定要抓地,要充分利用登山杖作為支點,以免滑到不注意一腳踩進很深的爛泥裏滑倒。另外,春秋兩季晝夜溫差大,雨雪天後土路路麵非常容易結冰,上下山時遇到這種情況,要充分利用登山杖和可以攀扶的東西,攀扶物體時要先確保該支點是牢固的,以防出危險。
(4)灌木叢行走。自然形成的灌木叢一般土質濕滑鬆軟,可能會有沼澤,危險性較大,小心誤入沼澤中。徒步經過自然類灌木叢時,最好穿高幫防滑鞋,要穿長袖、長褲,因為灌木多帶短刺、蚊蟲、毒蛇較多。
人工造林灌木叢主要分布氣候較為幹燥的山麓坡地,是人為栽種防風固土用的。所在地麵一般土質幹燥、含石沙較多、貌似堅硬其實一踩就滑。人工造林灌木叢較自然灌木叢灌木高,在徒步行進時盡量走土質不滑、較寬的路比較安全。
行走在灌木叢中,要帶上眼鏡、帽子、拉上衣服拉鎖,防止刺傷掛傷出現。人員之間至少保持1.5米距離,防止前麵的人員帶倒的樹枝反彈回來傷到自己。要時刻提醒後麵的人員注意跟進,以防距離過遠迷路。
(5)雪地行走。雪地路麵由於積雪覆蓋,無法判斷地形及路麵情況,情況會很複雜。在雪地行走時,步幅要小,步調固定,有節奏地走,不要疾走。若胡亂加快速度,或步幅太大、失去節奏,常會造成疲乏或滑倒。如果積雪過深,就得用自己的腳、腿和腰推開擺在眼前的雪,采取步步為營的走法。若數人結隊行走,領頭隊員要相互替換,後人沿著前人的腳印前進。在冰雪交界的山坡,積雪往往很深,行動時必須結組(2-3人一組)通過。過雪橋時,開路者探測雪橋虛實,再行通過,防止橋麵有漏空而導致踩空摔倒。攀登坡度很大的雪坡時,要少走有明顯裂縫的地方,防止出現雪崩。
行走時要兩腳站穩後再移動,如果不慎滑倒,要立即俯臥,防止下滑。在積雪上行走,要揀雪硬的地方走。在山穀中行進,應靠近山穀中心線,以避免山坡滾石、雪崩。走熱了,不要用冰雪解渴,驟然吞食冰雪,易得喉頭炎。
(6)山林地行走。在山林地行進,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一般不要走縱深大的深溝峽穀和草叢繁茂、藤竹交織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行進應遵循大步走的原則,如果將步幅加大,三步並作兩步走,幾十公裏下來,就可以少邁許多步,節省許多體力。正確的方法是大步正常走一段,再放鬆緩步慢行一段,或停下來休息2、3分鍾,調整呼吸。站著休息時,不要卸掉裝具背包,可以在背包下支撐一根手杖,以減輕身體負重。若天氣冷,不要坐在石頭上休息,石頭會迅速將身體的熱量吸走。山地行進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體力,疲勞時,就應適時休息;不要走到快累垮了才休息,那樣不容易恢複體力,再走也提不起勁。
(7)渡河。河流穿越最好的辦法是尋找橋梁通過或詢問當地人了解橋梁位置,在萬不得已時才徒步過河。涉水渡河時,一般要采用斜線渡河方式,將上岸目標定在下遊方向。在過河時,選擇水流緩慢、河麵寬闊、較淺處渡過,並在容易上岸的岸邊登陸。不可選擇河道較窄、流速較快的地方過河,因這裏河水通常較深。在河流轉灣處,通常波濤洶湧,河麵也很寬,不要在此處渡河。渡河應穿著襪子,步距不可過大,拖著腳走。過河時,拿根拐杖拄著,可確保穩健過河;必要時用棍棒還可試探河水深淺,探測落腳點是否可靠。特別應注意的是踩著石頭過淺水河,應每一個落腳點踩實後,再邁下一步,因為有水的石頭很濕滑,很容易滑倒摔傷。
(8)沼澤行走。沼澤地一般在潮濕鬆軟泥濘的湖泊、老河床、濕地等荒野地帶或樹木稀疏、枯樹較多的深山老林中形成。尤其是滿布青色水苔蘚的泥炭蘚沼澤,泥沼表麵像地毯一樣;還要留意寸草不生的黑色平地沼澤,這都是最危險的陷阱。
如果在滿布泥潭的沼澤行進,應沿著有樹木生長的高地走,或踩在石南草叢上,因為樹木和石南都長在硬地上。此外,如果不能確定走哪條路,再向前投下幾塊大石頭,待石頭落定後,確定是否可以落腳;或用手杖試探堅硬程度,試探可否落腳。在大雨、大雪或濃霧情況下,若非必要,不要冒險走在沼澤地。
如果不慎掉入沼澤,不要掙紮,應采取平臥姿勢,盡量擴大身體與泥潭的接觸麵積,一定要很慢很慢(讓淤泥有時間流入身下產生浮力)地遊到安全地帶。切忌驚慌亂動,否則會愈陷愈深。此外,在廣闊的沼澤地帶,最大的威脅是潮濕寒冷的天氣;若弄濕了衣服,又暴露在寒風中,會很容易凍壞;在這種情況下,應盡快尋找動物躲避風雨的地方避風,如樹林、矮樹叢、洞穴、岩石、堤岩以及沼澤地上的羊圈或牛棚等地。
3.防止腳泡。腳泡的產生是由於腳底汗濕表皮軟化,足掌長時間著力和摩擦促使局部組織液滲出而形成。常與鞋襪、長途行進,道路不平、行速不勻、缺乏鍛煉等因素有關。預防腳泡的發生必須注意:一是鞋襪要合適,鞋子不宜過大或過小,最好穿半新的膠鞋或布鞋。鞋墊要平整,襪子無破損、無皺褶。鞋內進砂應及時清除,要保持鞋襪幹燥。二是行進應循序漸進,行進距離要先近後遠,逐步鍛煉。腳步要均勻,落地要穩,不可時快時慢。三是臨睡前要用熱水燙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若發生腳泡,要將泡穿刺引流。具體辦法是:用熱水燙腳5-10分鍾搽幹,然後用碘酒或酒精將腳泡局部進行消毒,再用消毒的針(針可用煮沸的水或酒精浸泡)刺破腳泡,使泡內液體流出排幹。處理腳泡時切忌剪去泡皮,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