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聯邦德國的奇跡複興(1 / 2)

經過二戰戰火的摧殘,德國的土地一片廢墟,百廢待興。在德國西部成立的聯邦德國麵臨著如何恢複經濟、如何結束占領狀態、如何在歐洲自處、如何麵對世界的諸多課題……聯邦德國有太多太多的問題需要麵對與解決,巨大的考驗降臨在了首任總理阿登納的身上。但他經受住了考驗,並把聯邦德國拖出了戰敗的泥潭,重新躋身於歐洲大國的行列,就像美國總統尼克鬆評價他的那樣:他用自己鋼鐵一樣的肩膀支撐著危局,讓一個戰敗的、幾乎奄奄一息的民族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一)夾縫中生存戰敗的德國為自己的侵略罪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僅喪失了五分之一的領土,而且本國國土被四大國分區占領,喪失了主權獨立,雖然在德國西部地區1949年成立了聯邦德國政府,但聯邦德國自創建之日起,即麵臨重重困難。政治上,從國際法的角度,西德雖然擁有政府卻不是完整主權國,西方三國以《占領法規》確保了其在聯邦德國的最高權力。《占領法規》規定:聯邦德國的外交、國防、外彙及對外貿易須受盟國管製,立法、行政、司法亦須接受“盟國高級專員公署”監督。同時,戰爭使德國經濟遭到嚴重打擊。戰後初期30%~40%的工廠已不能生產,盟國嚴格管製德國工業經濟,執行旨在剝奪德國工業生產能力的設備拆遷計劃,經濟處於癱瘓狀態。在國際上,德意誌民族的形象已被破壞,德意誌民族主義因為納粹而聲名狼藉,鄰國對德國的立國和再起顧慮重重,時時警惕德國政府的種種動向。

戰敗國的屈辱,國家的分裂,加之困苦不堪的生活,使德國民眾的理想和信念徹底動搖。這些種種不堪的困境與難題擺在了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的麵前,在這位出生於德意誌第二帝國、經曆過魏瑪共和國與納粹德國的總理心中,恢複聯邦德國完全的主權、走出夾縫、重新為歐洲和世界所接納是其執政期間需要盡力實現的目標。二)阿登納其人其事康拉德·阿登納於1876年1月5日出生於萊因蘭的科隆市。阿登納出身貧寒,他在五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在一種小職員家庭的氛圍中長大。他信奉天主教,很早就養成諸如準時、有序、耐心、頑強和自律等品德品質。他先後在弗賴堡、慕尼黑和波恩的大學裏學習法律和政治。1906年選入科隆市議會,1917年到1929年期間任科隆市長,1921~1933年擔任普魯士樞密院院長。由於不願與納粹同流合汙,阿登納在1934年和1944年兩度被捕。出獄後,他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電話被監聽,郵件被檢查,隔壁還住進了監視人。戰後他創立了基督教民主聯盟,並被推舉為議會委員會主席。1949年9月,當選為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阿登納的舉止異於常人,他沉著、冷靜,有出奇的記憶力和敏銳的感覺,他每天的睡眠時間很少,非常注重禮儀,且對下屬要求極嚴,是一個典型的普魯士式官員。三)重獲主權,重返歐洲阿登納上台後,把管理國內經濟的權力交給了經濟部長艾哈德教授,自己則騰出精力處理政治,尤其是外交事務。

1951年,美、法、英等占領國決定把外交事務權力移交給聯邦德國,同意其設立外交部,由阿登納親自兼外交部長。在1952年5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 月26日,聯邦德國與西方的美、英、法三個占領國簽訂了《波恩條約》西方盟國第一次承認了聯邦德國的平等地位,並允許其加入適當的國際組織。要實現完全的獨立自主,與歐洲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聯邦德國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與宿敵法國的關係。1949年11月,阿登納在接見記者時多次呼籲德法和解,他說:和法國的友誼將成為我們政策的一個基點,因為它是我們政策中的薄弱環節。……如果兩國互不諒解,歐洲統一將是不可能的。對於阿登納和解的態度,本著向前看的態度,法國也做出了積極的回應。1950年,法國外交部長羅貝爾·舒曼在第一次訪問聯邦德國之後,於5月宣布創建“一個強大的、各國可以自由參加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