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民
設計是一種創意,是將意念形象化、藝術化,達到視覺上的聯想和提示,好的創意具有某種衝擊力和震撼力。館徽設計是視覺圖形組合,圖形側重於符號的特性,提升為一個特定環境。圖形有具象與抽象兩種,都作為一種表現事物的載體,代表著一個不同時空範疇。2004年,寧夏固原博物館建館20周年館慶,單位組織館徽設計,是構思設計的最初形成,被第一次使用。2008年,固原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一級博物館,評定項目要求一級博物館要有自己的館徽,屬一級博物館的標誌,對此進行了局部修改,並提交樣稿評定使用至今。其設計依據由文化背景、創意內涵組成。
一、文化背景
早在遠古時期,固原這塊土地就有先民留下的生存足跡。新石器時期受黃河中上遊文化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春秋戰國時期,青銅文化有其獨特性,充溢著濃鬱的多民族風情。這裏曾是經濟重地、交通樞紐、軍事要塞的咽喉,戰國至秦漢時期修築了宏偉的長城抵禦外來之敵。漢代,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固原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漢武帝為加強西北邊塞軍事防禦,設置了高平城(今固原城),北周時期新建了內城,固原城就有內城和外城的格局,外城十三裏七分,內城九裏三分,與戰國秦長城遙相呼應。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在這裏興盛,開鑿了著名的須彌山石窟。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在這裏得到了極大的繁榮。宋時這裏(今固原市西吉縣)發生了著名的好水川之戰,成為宋夏交鋒的前沿陣地,在中國戰爭史上是以少勝多的軍事範例。元代建立的開城安西王府,是公元1273年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為安西王,在固原開城修建的一處規模宏大的皇家宮苑,更顯示了其軍事地位的重要。明代固原為九邊重鎮總督府所在地,抵禦瓦剌、韃靼的軍事防禦加強。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固原古城的建立與鞏固,作為昔日的古城蘊含著久遠的文化內涵,殘留斷痕的古城牆就是曆史的見證,它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二、創意內涵
昔日的滄桑與文明,成為曆史輝煌的一頁,多元文化構成了館徽設計思路。在形式上以形象簡潔的三個單元組合,“G”字為固原英文縮寫,簡潔的古城牆代表固原厚重的曆史。波斯鎏金銀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充分展示絲綢之路在固原的經濟繁榮,象征著特定曆史環境。圓形在中國傳統審美中,寓意著吉祥。在“G”邊緣寫有“寧夏固原博物館”中文,下麵對應的英文,設計與文字結合為一種互補關係。圖案顏色為黑、白、綠三色,黑白色屬中性色,綠色側被更多的運用於環保、生命領域,在這裏象征著文明的傳承與保護。
標誌是記載和傳輸信息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工具,是視覺語言的藝術化,在溝通人類文化、信息方麵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僅能以小見大,而且能以少見多,在試用過程中,希望能有新的設計構思,從另一個角度達到簡潔、概括、更賦予意境的館徽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