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寧夏城市文學繁榮之初探(1 / 2)

徐超

寧夏地處中國西部,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又在中國的中心位置。曆史上,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的固原、靈武都是古絲綢之路上著名的城市,這裏留下了許多的古絲路遺址和文物。千百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的發展,寧夏已失去了往昔“絲綢之路”璀璨明珠的曆史榮光,留下的是蒼涼、久遠、沉痼的現在。隨著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寧夏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寧夏這片充滿生機的熱土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湧現出了許多洋溢在中國文壇的青春之樹。他們的代表人物有:人所共知的支寧作家張賢亮;鄉土文學作家群,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得主郭文斌,以青年作家陳繼明、石舒清、金甌為代表的“三棵樹”和以季棟梁、漠月、張學東為代表的新“三棵樹”,他們的鄉土文學作品讓寧夏文學的春天絢爛多姿,展示了寧夏文學的成就和繁榮。其中,石舒清的《清水裏的刀子》和郭文斌的《吉祥如意》先後斬獲魯迅文學獎,石舒清的小說集《苦土》入選中國作協和中華文學基金會主持的首屆“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此後,馬宇楨的《季節深處》、陳繼明的《寂靜與芬芳》、張學東的《跪乳時期的羊》三部小說集也先後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這些鄉土文學反映了西北人民的生活、命運、心理情感、痛苦和歡樂,尤其是處於貧困生活中人們的命運。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寧夏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45%,寧夏城市文學的發展卻止步不前。城市文學是書寫城市人生活和命運,表現城市人獨特情感和心理的文學作品。城市是水泥森林,但是在這些林立的水泥森林中,心靈在來往穿梭,在城市中奮鬥、蝸居,麵對著金錢、權力、時尚……他們遙望、迷茫。當他們從燈紅酒綠中穿梭而過,凝望夜空時,他們也有惆悵與孤獨的心靈掙紮。但是,在我區係統反映現代都市生活畫卷的作品還沒有展開。這是因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區的城市化進程緩慢,鄉村生活是寧夏人生活的主線。改革開放之前,包括銀川在內的幾個城市,並沒有真正發展起來。改革開放之後,以銀川為中心的幾個城市才逐漸發揮出其應有的城市功能。這是物質方麵的原因。其二,寧夏的很多知名作家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比如石舒清、陳繼明、郭文斌、漠月、季棟梁等。由於少年時代在農村度過,對鄉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因此就創作規律而言,作家最先寫的往往是自己最熟悉的事物。

就文學作品的生命力而言,是不以鄉土與城市來區分高下,鄉土厚重深刻,城市也並非淺薄單調,關鍵看你選擇什麼樣的角度,如何去思考生活的深度。在文學創作上,鄉土文學和城市文學是平行的,並不對立,繁榮城市文學,並不是看低鄉土文學,其實在文學的百花園裏,無論是鄉土文學還是城市文學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文學作品的好壞跟鄉土和城市沒有關係,關鍵在於作家對作品的駕馭能力和表現手法上。

與鄉土文學相比,雖然我區並不缺乏城市文學作品,但城市文學的創作還是一個弱項,與北京、上海和深圳這樣的經濟文化大都市相比隻能望其項背。在城市文學創作上,我們雖然有反映都市的文學作品,但是沒有形成大氣候,沒有像鄉土文學那樣在全國文壇有著強大的聲音。

近幾年,我區湧現了一批70後青年作家,如金甌,他是“三棵樹”中唯一來自城市的作家,他的小說《雞蛋的眼淚》,關注了現代城市青年人的生活和命運。70後的女作家還有平原、曹海英、阿舍,她們創作了一些比較出色的城市文學作品,如《愛人同誌》《傘》和《小席走了》等。阿舍的散文《小席走了》反映的是通過城裏人觀察一個農村人進入城市當保姆的生活以及心理波動。這些作品時代氣息濃重,真正麵對城市化的生活,關注了城市白領、工薪階層微妙的心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