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寧夏城市文學繁榮之初探(2 / 2)

依據以上現實背景,寧夏城市文學的發展,首先要走的路就是必須塑造自己的文學性格。我們的文學,應具有什麼樣的性格呢?那就是,文學性格的塑造就要深深根植於這片土地。

寧夏的城市化發展,依托的基礎是獨特的回鄉文化,城市性格也融入了回鄉民族特色、移民性格、豪爽的西北民風。這裏的生活節奏雖然不像上海和深圳那樣的大城市,經濟也同樣不如那裏繁榮,但素有小上海之稱的銀川同樣不缺乏時尚之都的品味。我們的城市文學的創作可以學習大都市的新穎角度,把握他們的時尚脈搏,卻又不能盲目跟風。要深入現實生活,觀察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自己的心理狀態,小都市這種細膩的心態和具有時代性的生活方式更有文學性和觀賞性去向世人展示,將城市的繁華和田園的安逸相結合,將城市的宏偉和塞上江南的無限美景相結合,這些都是大都市文學想看卻看不到的美景。

城市文學的發展,可以借鑒我區鄉土文學發展的思路,不拘一格降人才,拓展文學創作的平台和文學展示的舞台,讓英雄有用武之地。寧夏這片熱土,孕育著新一代的時代生活講述者,包括城市文學和鄉土文學,他們是寧夏文學未來的希望,創造條件給他們以前行的力量。在城市文學發展的上下遊產業鏈延伸上,可以把城市文學的發展創作與電影、電視劇、話劇、網絡文學相結合,形成產業鏈條,而不隻是讓我們的作者孤家寡人地紙上談兵。我們的城市文學性格是將都市的現代化與西部的廣闊粗獷相結合,將思維的現代化與古老的西部民風相結合,這些精彩的看點,通過產業鏈的文化生產,把他們從閱讀、視覺畫卷和聽覺享受的領域展示給人們。城市文學的發展,需要人才和資金的支持,麵對尚在持續的經濟危機,是否可以有這樣的思路:將大學生的創業、就業和城市文學發展及上下遊產業鏈相結合,將文學期刊的出版、影視劇的創作相結合。推出類似創業園的小文學經濟圈,可以在經濟上給予扶持,政府政策上給予優惠,形成合力,推動寧夏城市文學的發展,甚至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寧夏雖小,但卻是靜下心來搞創作的好地方,西夏文明、絲路文明、黃河文化、賀蘭山文化、六盤山文化、移民文化這些都是在全國叫得響的文化之旅。張賢亮的《牧馬人》,我認為是寧夏最早的城市文學作品,它獨特的地域特色,塞外風光的描寫,彷徨於都市和塞外的掙紮,以及作者在寧夏的生活經曆,反映了真實的時代特性,勾畫了一個時代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生活風貌,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強烈共鳴,這部作品流行至今,成為經典。

強調文學“性格”的塑造,才能創作出獨具寧夏特色的文學作品,這是我們的優勢,在市場化的今天,我們的城市文學才可能得到更多的受眾市場,實現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實現寧夏文學的百花齊放,實現寧夏城市文學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