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博物館學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馮博
金秋十月,陽光明媚。地處西北的固原已是秋意濃濃,涼爽襲人。然而,在祖國西南的貴陽,卻氣候宜人,中國博物館學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這裏隆重召開。我和鄭克祥同誌有幸參加了這次盛會。
到了貴陽,淩空俯視,其地貌突顯雲貴高原山地與丘陵的特征,很難看到一塊完整的平地。據當地人介紹,貴陽機場就是炸掉了上百個小山包,夷為平地,才建成的。通往市區的道路蜿蜒曲折、高低不平,路旁建築依地勢而建,參差不齊。進入市區路況依然,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高高聳立,錯落有致,也是受地貌限製,隻能縱向發展。直到市區中心,眼前豁然開闊,一大塊難得一見的平坦之地鑲嵌於此,這便是貴陽人民廣場,一條景觀河流從旁邊流過,眾多市民於花團錦簇間晨練、散步、休閑、下棋、翩翩起舞,猶如一幅畫卷,好一個盛世年華。貴州民族文化宮就坐落在廣場旁邊,這座建築是胡錦濤總書記時任省委書記時立項,曆經四屆省委、省政府關心努力,省財政出資1.6億元人民幣,於2006年12月建成啟用。該建築形似三角鼎立,相互依靠,層高19(19層為觀光層)。寓意貴州18個民族(包括漢族)緊緊擁抱、團結一心、共建家園。正門中央麵向廣場挺立一座高大的毛主席雕像,頗為壯觀、宏偉。
貴州民族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在這裏設有自己的固定館舍,適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貴州民族博物館正式開館,服務社會,又逢“多彩的貴州民族風情展”隆重開展。就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刻,迎來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在這裏召開年會暨學術研討會(9月27日~29日)。這既是民博大家庭的一次盛會,也是民族文化事業的一次盛會,其意義極為深遠。
中國博物館學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於2006年2月在北京成立並舉行第一屆年會,我參加了成立大會。該會是由從事民族博物館及相關民族文化事業的專家學者自願結合的,以促進我國民族博物館及相關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為目的的公益性群眾團體。其宗旨是在中國博物館學會的領導下,團結廣大民族博物館及相關民族文化工作著,以奉獻、創新、協作的精神加強全國民族博物館及相關民族文化單位之間的合作,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為我國民族博物館和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本屆年會由貴州省民委和貴州民族文化宮承辦,與會代表50餘人。27日上午大會開幕,貴州省民委主任致歡迎詞,並預祝大會圓滿成功,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對民族文化事業建言獻策,共同探討、共同提高,促進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為保護民族文物、保護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民族原生態文化的搶救挖掘奉獻我們的力量。會議聽取了民博專委會主任委員李鐵柱同誌關於2008年度、2009年度專委會主要工作的報告和2010年工作安排,提請大會審議。民博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國際項目協調人段梅研究員報告了2010年上海國際博協第22屆大會的籌備情況和安排,2010年民博專委會將承擔好大會國際博協人類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會議的相關組織協調工作,爭取最大多數民族與民族地區博物館參會。民博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覃詩翠作了館藏民族文物鑒定、分類、定級辦法課題要點的彙報。接著是大會推薦的9篇論文講座,每篇論文宣講完畢都有代表提問,提出問題和見解。這次研討會有兩個特點,一是提問積極,二是討論熱烈。正如論文講座主持人、民博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甘肅省博物館館長俄軍坦言,這次研討會推薦論文資料詳實充分,會場秩序極好,中途沒有一人離場,是他參加過的研討會會場秩序最好的。
我本次參會的論文題目是《淺談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沒有想到的是,報到後拿到會議安排冊,看到我的論文被安排在論文研討發言裏,而且論文還收錄在會議冊裏,位置排列靠前。這時候,心裏既興奮,又有些忐忑和不安。興奮的是論文得到了大會的認可,提交專家學者討論指正,不安的是不知論文觀點是否正確到位,有無紕漏。下午在民博專委會副主任委員、貴州民族文化宮主任高聰交流了《多彩的貴州民族風情展》布展思路和體會的發言後,我即開始論文發言。由於中午我對論文作了發言準備,覺著應該首先讓人們了解我們是哪裏來,不失時機的宣傳我館是目的。發言時,我向大會介紹寧夏固原博物館,道明我館是一個集收藏、保管、研究保護、宣傳教育功能的省級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館,是全國83個一級博物館之一,2002年、2005年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09年再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接著各具學術觀點的論文講座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研討氣氛熱烈。尤其是黔東南州博物館館長張林女士對民族原生態文化保護、宣傳和利用之間存在的矛盾關係,即興不需要人們回答卻引人深思的提問發言引發了會場共鳴,把研討會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