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交流,同仁們接近我們、認識我們,進一步了解寧夏固原博物館。來自海南、甘肅、吉林、內蒙古、廣西、貴州等省的同行學者,提到我們是一級博物館時,我們覺著很有麵子,很滿足,也很愉快。
會議安排我們參觀了“多彩的貴州民族風情展”。展覽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展示了貴州省18個世居民族的生產生活。其主題分四個部分:我們從哪裏來、我們的家園、我們的生活、我們到哪裏去。第一部分配合多媒體投影高清晰數字短片和投影電子地圖,反映貴州古人類活動和生活曆史,追溯貴州多民族的族源及部分民族的遷徙過程。第二部分通過景觀模型、場景、背景牆、圖片、電子翻書和視頻投影,運用60多件展品多維地展示了貴州各民族人民的建築文化和農耕文化,展現了貴州各族人民因地製宜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文化習俗。第三部分運用800多件藏品實物,運用幻影成像觸摸屏、電子換裝、投影互動影子牆等視頻,和矽膠人像、人物模型、仿真景觀,以及大量的圖片資料,集中反映了貴州各民族造型優美的、多樣的傳統工藝服飾和生動有趣的節目,婚俗習俗,以及神奇獨特的民族戲劇、歌舞藝術,表現了貴州各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願望。第四部分是展覽的結尾,此處雖然版麵不多,但通過燈箱片形式集中將一些即將逝去的風情習俗進行展示,並通過多媒體電視滾動和投影的形式,反映各界人士對保護傳統文化的呼籲和憂慮,觸動觀眾思考,並激發人們投身到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中去。
在雷山西江苗族村寨的參觀遊覽,我們既領略了異鄉風情,也增添了思考。對民族村寨的開發、開放,形成旅遊產業,有開發經濟、提高村寨收入的好處,使村寨從過去的傳統世居生活顯現出了現代生活的元素。來來往往的遊人與沿街的旅遊產品商鋪和民俗餐飲,形成了又一道風景。尤其是年輕人受外界文化的影響,感受到了外麵的世界更精彩,生活方式悄然變化,體現在建築、服飾、交通等多個層麵。外麵來旅遊的人同樣感受到了民族和民俗文化的新奇與獨特。然而這種開發與開放,打破了村寨的寧靜,又不失為利用資源,政府在打造這個品牌時,是否在考慮如何在保護中開發和開放。如果不加以合理保護,適度開放,試想純粹的傳統文化能維持多久,能延續多久,還能傳承下去嗎?在開放中,他們的生活方式悄悄發生變化,生活中一些傳統和習俗在蛻變,商業氣息濃厚,淳樸民風淡出。當然,人們熱愛生活,生活更需要發展。人們在開發旅遊和遺產保護之間如何使開發、保護、傳承、利用這些動詞,在實際中運用、協調發展值得深思。有位學者說:“因為我們過不了那種生活,才對別人的生活產生了興趣。”試問我們的生活環境或者家裏每天都是人來人往,你該如何麵對?
本屆年會雖然時間短暫,但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廣大民族及民族地區博物館和民族文化工作者,彙聚一堂,研討民族文化事業,激發人們愛護民族文化,為我國的民博事業和民族文化事業建言獻策,促進了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揚。大家暢所欲言,投入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使大會開得圓滿、成功。通過參會學習,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也拓寬了思路,思想得到了提升,受益匪淺。
(作者係寧夏固原博物館黨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