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合作·交流·感想(1 / 1)

蘇銀梅

2009年3月17日,我有幸赴香港參與了寧夏文物局和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合作舉辦的《賀蘭山闕——寧夏絲綢之路》文物展的相關工作,短短一周時間,通過工作、交流、參觀,啟迪了思想,開闊了眼見,提高了認識。港人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工作中所顯現的創新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坐落於般鹹道94號。據曆史部館長黃燕芬女士介紹,美術館展室由馮平山樓和徐展堂樓部分組成,馮平山樓興建於1932年,因馮先生捐建而得名,前身是圖書館,1953年改為收藏中國文物的博物館。徐展堂樓由徐博士捐建,1996年開放,同年與馮平山博物館合並,形成如今的“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樓梯廊壁上的掛件、展廳入口的陳設,處處散發著藝術的神韻,黃館長辦公室,更讓人耳目一新,雖然麵積不足10平方米,但實則是精心設計的藝術小天堂,無論小竹籃中的藤蔓,花繁葉茂的蝴蝶蘭,還是她從山西帶回的手工繡花鞋墊,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彰顯了她的敬業精神以及對生活的嚴謹態度。

《賀蘭山闕——寧夏絲綢之路》布置在馮平山樓的展廳內,展覽簡潔、流暢、凝重。共展出來自寧夏博物館、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回族博物館文物總計146件(組),其中國寶2件,一級文物27件,有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宋、元、明、清9個時期。據黃館長介紹,展覽舉辦得非常成功。2008年12月12日開幕典禮,112人出席,至2009年3月15日結束,共有11126人次參觀,令人滿意。期間,舉辦了與展覽主題相關的講座兩場。第一講是《寧夏絲綢之路展覽講座》(英語),分4個主題:“絲路上的寧夏”,由Susan Whitfield博士主講;“西夏佛教藝術”,由何培斌教授主講;“寧夏的粟特商人”,由Susan Whitfield博士主講;“須彌山石窟”,由何培斌教授主講。第二講是《寧夏絲綢之路展覽導賞》,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楊春棠先生、曆史部館長黃燕芬女士、助理館長彭綺雲女士分別作了與展覽有關的粵語、英語講座。展覽圖冊《賀蘭山闕——寧夏絲綢之路》也很暢銷。

我們一行的主要工作任務是撤展,即文物展覽結束後的出櫃、認定、檢查完殘情況、包裝、入箱等。包裝過程中,對於易碎文物如陶質西夏彩繪泥塑佛頭像、迦陵頻迦等專門請展覽讚助商、美斯國際運輸有限公司專業人士包裝,確保文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我們利用兩個工作日,加班加點,勤奮工作,完成了所有文物的包裝、入箱及12個集裝箱的運輸工作。簡短的兩天工作,我感同身受,獲益匪淺。一是感受了“小空間,大文化”。在這個“小”博物館內,每年要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十多個,僅2008年,已經舉辦了《詩韻墨戲:陳文岩書法》《許月白心月藝術》《香港的蘭花》《無言水墨:李東強書畫》《巧故知新:景德鎮現代傳統瓷藝》《內內外外:現代藝術的各色各相》等展覽。每個展覽都經過精心策劃,每個展覽都有相應的圖冊出版,每個展覽都有不同語種的講座。二是有條不紊,精心組織,敬業奉獻。工作中隻見到工作者忙碌的身影,未聽到任何嘈雜的聲音。《賀蘭山闕——寧夏絲綢之路》展覽獲得成功,主要就是精心策劃,幾百平方米的展廳,146件文物,涵蓋了寧夏的三種文化,即絲綢之路文化、西夏文化、回族伊斯蘭文化。突出了寧夏作為“絲綢之路”重要位置在中西文化交流、民族遷徙、商業貿易、宗教傳播、回族形成等各方麵的作用。工作日餐用盒飯,很簡單,每人一份米飯、一份葷菜(雞肉、鴨肉或豬肉)、一份素菜。在博寮茶座就餐,環境優雅,古色古香的桌椅,精致的茶具以及表麵噴繪剪紙圖案的玻璃屏風,賞古、休閑。三是創新思維,培養人才。人才是事業發展的關鍵,固原博物館文物資源豐富,內涵豐厚,具有獨特性。如何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提高社會影響力,是值得深刻思考的課題。人才的缺乏,是製約我們事業發展的瓶頸。因此,要不斷學習先進經驗,大力培養年輕人,樹立創新思維,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是我們今後發展要做的頭等大事。四是要大力宣傳,充分發揮文物的“橋梁”作用。文物資源已成為對外宣傳寧夏的重要物質載體,鎏金銀壺、玻璃碗等國寶級文物周遊世界,搭建了外界了解寧夏與固原的平台。今後,要逐步消除博物館是“養老院”的不良影響,走出去多舉辦對外展覽,爭取更多的對外交流機會,為宣傳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奉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