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桂英
書畫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中國書畫在東方藝術中燦若辰星,更是集大成者,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東方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博史上占有顯赫地位。
書畫兼具兩種自然屬性,一是不菲的文物研究價值,二是自身由於材質所限呈現出的嬌貴性。固原博物館在建館20多年中,陸續收藏了300多件帶有濃鬱地方色彩的近現代書畫。書畫的第一屬性鑒定、研究本文暫且不論,本文僅針對書畫的嬌貴屬性在不涉及自然、人為災害的正常狀態下談點室內收藏保護方麵的淺見拙識,作為引玉之磚求教於同行。
一、書畫保護控溫控濕是關鍵
由於書畫作品材料多為紙、絹、綾等作底,顏料、墨色、印泥等礦物因選料不同,穩定性呈現差異,裝裱時又多以麵粉為原料做黏合劑,與其他金、銀、銅、鐵、瓷等文物相比,製作材料的局限性造成書畫作品呈現嬌貴性,給收藏和保護方麵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它有自己苟刻的溫度和濕度要求。一般說來,溫度應控製在15℃~18℃之間,濕度應以55%~65%為宜。這樣對庫藏書畫最為有利,可以有效延長書畫的自然壽命,特別對於名貴書畫更顯得重要。適宜的溫度和紙張、絲織品、顏料、墨色、印章的附久性有著密切的關係,不適宜的溫度對書畫具有多方麵的破壞作用。溫度高不僅加速纖維質底文物的老化,降低它的強力程度,而且能夠加快化學紙漿的分解和木質素的結構蛻化。在濕度正常情況下,庫房內溫度過高,紙張中原有的水分極易蒸發,書畫就幹燥、變脆。庫房內溫度忽高忽低時,一方麵可使濕度過大或過於幹燥,另一方麵書畫紙張纖維因熱脹冷縮易使紙張強度降低。在高溫條件下,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對紙張產生破壞作用,且溫度越高,化學反應速度越快,破壞性越強,紙張老化速度加速。研究表明,在38℃~98℃範圍內,溫度每升高15℃,紙張老化速度平均增加到原來的4.8倍,相當於每升高10℃,老化速度就增加1.8倍。外界溫度低於結冰溫度時,紙張中含有的遊離水分子會結冰導致氫鍵結合力減弱,紙張內部結構遭到破壞,強度下降。空氣中濕度過大時,極易滋生黴菌侵蝕紙張,濕度過小時書畫容易幹裂。因此,有條件的書畫庫房應配置自動報警的溫度、濕度顯示計。每周進行檢查記錄,高溫高濕季節更應勤觀察,根據溫度、濕度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陰雨連綿的秋季,空氣中濕度過大,要采用固體矽膠吸潮。庫房內空氣要保證每日通風12小時,確保溫度、濕度適宜。畫架、書櫃存放應保持離地麵半尺以上,不能緊貼牆壁擺放。陳列在展廳內懸掛在牆壁上的作品,要注意後麵牆壁上是否有潮濕現象,以防黴變和蟲蛀。
二、避光、防黴,防蛀、防鼠咬是書畫保護的核心
光,由於波長的不同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兩種,來源不同又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兩種光源,它們對書畫都具有一定的侵蝕損壞作用。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對書畫進行潛移默化式的損壞:一是光輻射,書畫在陽光下直曬極易褪色,出現變黃變黑,因此書畫不易長期裸露懸掛。二是光氧化,光照直射書畫表麵可引起纖維分子活化,出現氧化降解導致聚合度下降。三是光降解,當書畫吸收光能達到化學鍵解離界限時,就會發生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部分化學鍵出現斷裂,書畫作品就會呈現幹脆、易碎。不同的光源對書畫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尤其是光線中的紫外線。紙張對紫外線尤為敏感,書畫作品的變色泛黃多半緣於紫外線照射造成的。要辯證處理紫外線既有殺菌亦有損壞書畫這樣一對矛盾,關鍵要把握好度和量的平衡,不能有所偏頗。存放書畫作品的庫房窗戶應避免陽光直射,懸掛深色布料窗簾遮擋光線。室內照明光亮度宜小不宜大,最大限度地減少無謂的拍照。條件容許的情況下書畫入櫃、入箱保管為好。
黴菌是絲狀真菌的總稱,是危害書畫的一個主要方麵。黴菌對書畫的危害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降解紙張的化學成分。黴菌在自身新陳代謝過程中分泌的各種胞外酶能將紙張中的部分物質作為黴菌的營養成分被吸收,導致紙張纖維結構徹底破壞。二是增加紙張酸度,黴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多種有機酸。酸作為催化劑可加速紙張的水解反應,造成纖維素聚合度下降,強度降低。三是汙損紙張,黴菌孢子分泌各種色素,在紙張上麵留下色斑,影響書畫作品的原貌,嚴重時遮蓋字跡和圖象。防治黴菌應以預防為主,隻要庫房濕度不高於65%即可有效阻斷黴菌生成條件,防患於未然。